《八路军军歌》(Eighth Route Army's Song)是《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进行曲,
公木作词,
郑律成谱曲。该曲歌词表现了
中国工农红军在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于民族存亡关头,改编为
八路军,投入民族
解放战争。
该曲作于1939年秋,同年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油印出版,并由曲作者指挥,该曲首次演出于延安中央大礼堂。1941年8月,该曲获延安五四青年奖金委员会评定的音乐类甲等奖。
1939年上半年,音乐家郑律成受《
黄河大合唱》启发,向文人公木提出创作《八路军大合唱》的想法,撰写一系列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抵抗侵华日军的游击队,通称“八路军”)为主题的歌曲。两人在1939年7月趁着工作空档开始创作,先由
公木作词、后由
郑律成作曲。公木根据中国共产党对局势的观点、自己对八路军的认识,在8月的不足一个星期内写好了《八路军军歌》以及另外六首歌的全部歌词,作为《八路军大合唱》的其中七首歌曲。郑律成随后在9月初完成所有歌词的编曲,《八路军军歌》由此完成创作。同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曲目由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首次出版,并由郑律成指挥下在中央大礼堂首演。由于公木当时最先写好的一篇歌词是《八路军军歌》,此曲被视为八路军第一首军歌。
歌词中就包括了
长征、游击战、
平型关大捷、敌后根据地等多个知识点,几乎重温一遍抗战史。歌词表现了
中国工农红军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于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第
八路军,投入伟大的民族
解放战争的英雄气概。曲作以其沉着、坚毅的性格,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鲜明地塑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这首歌深为部队和人民群众所喜爱,广泛流传于各抗日根据地,成为动员和激励广大军民团结抗战、英勇杀敌的精神力量。
1940年夏《
八路军军政杂志》刊载后,传唱于各抗日根据地。1941年8月,获
延安市“
五四青年节”奖金委员会音乐类甲等奖。歌曲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为挽救民族危亡,克服艰难险阻,奔赴抗日战场,誓死战胜
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塑造了人民军队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