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庙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的庙宇
禹王庙指百姓为纪念大禹治水,期盼年年风调雨顺而建立的以供奉大禹为主要目的的庙宇
禹王庙(yu wang miao)位于西安市邑区秦渡街道南偏西约四公里,此地原有禹王庙一座。明万历十九(1591)年前,庙西侧居人成村,村取庙名得名:禹王庙村。
文化活动
史料记载
尚书·禹贡》一书中记载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以及《诗经·韩奕》中的诗文“奕奕梁山,维禹甸之。”等,说的都是大禹带领着百姓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凿开龙门,降伏了洪魔,使得黄河得以安澜,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沿黄河的村、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史带村、王带村等村落都建有禹王庙,以祈求大禹保佑他们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后来由于战火或及破四旧等原因,其他地方的大禹庙大多已遭毁坏,秦渡街道的禹王庙村则保留下了禹王庙的“龙泉”。草堂寺铁钟、记有:户县秦镇“禹王庙”明末《户县志》禹王庙村,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前有禹王庙。清乾隆《户县新志》、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东有禹王庙。
民国《重修户县志》均载有:户县秦镇地处河西岸纪念大禹治理沣河的“禹王庙”。禹王庙村处沣河西岸,中原地区最早的诗集《诗经》曰:“沣水东注,唯禹之绩”,宋代《长安志》沣水下注:“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泛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沣水之功在此修筑禹王庙。
民间传说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考绩地理历史,《史记集解》:“崇国盖在丰、镐之间。”鄠邑区就是古崇国。《连山》:“封于崇。鲧,禹父。说明户县是禹父亲鲧的封地,是禹父亲的长期生活居住地,禹生长于户县无疑。《史记·夏本纪》:“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说明户县的有扈氏也是禹的后人。《史记·夏本纪》:“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的记载。有扈氏、启均为大禹的儿子,为大禹死后的王位继承,大战于户县的甘河、甘峪口一带。宋·《长安志》沣水下注:“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鄠邑区沣河。《诗经》有大禹治理沣河“沣水东注,是禹之绩”的上古水利史。大禹治理过涝河,《山海经》中有“牛首之山,涝水出焉”的山水记述;这说明,户县是禹父鲧的封地。禹诞生并长期生活与户县,禹成年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将户县又封于其子有扈氏。禹死后,禹子启得到王位,禹子有扈氏不服,两子大战与户县的甘河一带。所以传说的真实性很大。
相关典故
大禹治水,古籍多有记载,《尚书·禹贡》一书中记载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以及《诗经韩奕》中的诗文“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大禹为上古贤人,治水以安百姓,铸造九鼎一定天下,功高至尾。全国各地均有祭祀,原先禹王庙和土地庙、龙王庙、武功关帝财神庙一样,为数众多,后多毁于战火,秦镇的禹王庙是渭河平原不可多得的遗存龙王庙,至今香火依旧。要是找禹王庙不好找,现在有一个尼姑住在庙里,把禹王庙改成了“弘法寺”,庙里面有龙泉井,石刻龙头还在,但是龙泉已经干涸。
2009-03-12日前,西安市文物普查工作队在位于户县秦渡街道禹王庙村中广场前的戏楼檐墙右下角处发现一块“圣水观常住记”碑,该碑原立于禹王庙内,解放后禹王庙被毁,石碑遭破坏断为两节。1974年修建戏楼时,碑石被镶嵌在戏楼前墙基部,刻制时间为元代中期,为近期以来发现最早的石碑,该碑为现存元代重要的记事碑,史料价值极高;
民间“高冠瀑布丢了桶,禹王庙(地处沣河下游)捞起”的传说,其实捞起的地点就指出的是村内的“禹王龙泉”,虽说无从证实,但流传甚广,估摸不是空穴来风,且合乎逻辑思维,似可相信。而掉进高冠潭的人其所以难得生还,甚至连尸体都不容易浮上来,除了漩涡的向心力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水往深处流动的强大惯性难以抗拒。
保存完好
现在您可以到西安市户县秦渡街道禹王庙村一睹保存完好的“龙泉”,当地在90年代曾经抽取此泉水化验,呈现“软性”特别适合人体使用。
目录
概述
文化活动
史料记载
民间传说
相关典故
保存完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