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咖啡
云南省普洱市特产
普洱咖啡是云南省普洱市的特产,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普洱市位于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为主体的高原气候区,是世界咖啡种植的黄金地带。普洱咖啡色泽好,品质优,味道独特。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普洱咖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7年12月22日,普洱咖啡申请登记证书持有人名称变更,重新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原登记证书收回注销。2020年7月,普洱咖啡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2023年1月,普洱咖啡获得国家标准及其英文版立项。普洱咖啡的独特品质和地理标志保护,使其成为备受推崇的高品质咖啡之一。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征
普洱咖啡茎为直生,茎上有节;每个节上有1对叶片,绿色;花为:白色,雌雄同花,盛花期一般在3月~4月;成熟鲜果为圆形红色(黄色)浆果,鲜果脱皮后一般多为2粒子,鲜果成熟期一般在10月至次年2月。商品咖啡豆为浅蓝色或浅绿色。
内在品质标质
普洱咖啡色泽好、品质优,具有“香气浓郁持久、略带果酸味”的独特品质特征;酸味及浓稠度较好,有浓郁的咖啡味。其中,水分≤12.5%,灰分≤4.2%,水浸出物≥20.0%,咖啡因≤1.2%,总糖≥8.5%,蛋白质≥11.0%,粗脂肪≥5.0%,粗纤维≤35.0%,总酸≥0.5%。
产地环境
地貌土壤
普洱咖啡种植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3307米,最低海拔317米,平均海拔1500米,相对高差3053米,适宜种植海拔700米~1600米(海拔\u003e1200米需无霜区);土壤类型主要以红壤、砖红壤、赤红壤、紫色壤土、沙壤土、水稻壤等,适宜种植的土壤为红壤、砖红壤、赤红壤,pH值5.5~6.5之间;森林覆盖率≥64.9%,森林资源丰富;种植地选择在半山区和山区的平缓坡地、低山、丘陵等地势开阔的区域,一般海拔1200米以下的选择阴坡,海拔1200米以上的选择阳坡。 
水文情况
普洱咖啡种植区水系有澜沧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大水系纵贯全境,澜沧江水系主要有:小黑江、下允河、威远江、景谷河、黑河等;红河水系主要有:李仙江勐野江阿墨江、他郎河、泗南江、土卡河等;怒江水系主要有:南卡江、南康河、南马河等;水资源丰富、清洁无污染,适宜咖啡种植和加工。 
气候条件
普洱咖啡种植区境内属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兼具低纬、季风和高原气候三大特征,昼夜温差大,冬暖夏凉,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年最高气温24.7℃~27.6℃、年最低气温12.8℃~15.3℃、年平均气温17.8℃~20.1℃, 年平均日照时数2065.9小时,年无霜期313天~365天;5月~10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1208.3毫米~1811.7毫米,相对湿76%~85%。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咖啡生长。 
历史渊源
1956年,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在曼老街创建咖啡农场,引进小粒咖啡品种种植。
1982年,在南屏公社大开河引种小粒咖啡320亩获得成功。
1987年,思茅地区与广东省东莞市某企业进行经济协作,引进资金、技术发展咖啡生产,计划到2000年建成10万亩咖啡商品生产基地,地、县供销社系统负责领导,统一规划开垦,组织生产经营。
1988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开发咖啡商品基地,在南屏乡大开河村种植咖啡606亩。
1989年,累计已开垦定植高标准集约型的咖啡园3.2万亩,已投产3000亩,咖啡豆产量20吨。
2011年,普洱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十二五”期间咖啡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普洱市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决定》文件。 
生产情况
2011年,普洱市市咖啡种植面积达43.9万亩,投产面积19万亩,咖啡产量2.8万吨,咖啡产值8.5亿元。
2012年,投产27万亩,实现咖啡产量3.65万吨,产值9亿元。 
获得荣誉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普洱咖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1年4月,《DB53/T 154—2006 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云南省标准化创新贡献奖。 
2020年7月20日,普洱咖啡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普洱咖啡产地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境内,涉及思茅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1区9县,共84个乡(镇)。地理坐标位为: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南北纵距208.5公里,东西横距中北部55公里、南部299公里,种植面积6.7万公顷。 
质量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3-03-1347 
质量安全规定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所用投入肥料、农业等管理使用参照《种植业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规范》、云南省地方标准《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DB53/T154.1~10-2006 执行。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普洱咖啡生长习性喜潮湿气候,种植区选择海拔700米~1600米(海拔\u003e1200米需无霜区),一般海拔1200米以下的选择阴坡,海拔1200米以上的选择阳坡;土壤类型为红壤、砖红壤、赤红壤,PH值5.5~6.5之间;年平均气温17.8℃~20.1℃,年日照时数2065.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208.3毫米~1811.7毫米, 相对湿度76%~85%,基本无霜的半山区和山区的平缓坡地、低山、丘陵等地势开阔的区域。
(2)品种选择:50年代引进波邦和铁皮卡品种,80年代引进S.288品种,90年代后引进卡蒂莫系列和CCCCA25品种,这些品种经过适应性栽培试验研究和长期自然驯化后适宜当地种植。
(3)生产管理:选投产3年以上高产、稳产、优质、高世代的优良品种,无病虫害的咖啡成熟的鲜果(红果或黄果)。采用有性繁殖,通过沙床催芽、种苗移入营养袋科学管理,用6月龄的咖啡小苗定植。采用人工和小型挖机于11月至次年4月沿等高线开挖。种植沟于5月之前回土并高于台面5厘米,保持台面内倾。6月至立秋前定植,要求晴天的早晚或阴天进行移栽,袋底切除1厘米,拆除营养袋,并科学移栽。定植1个月后第一次施肥。雨季期间台面和台埂的禾本科杂草每月砍(割)一次,杂草用于台面死覆盖;旱季台面和台埂保留杂草,有条件的种植地可在11月进行地面死覆盖。
(4)采收:咖啡收获季节一般在当年10月至次年2月,采摘时只摘成熟的鲜果,分期分批进行,同时注意不能连果柄摘下,待加工的咖啡鲜果应放在荫凉处。
(5)加工:商品咖啡豆的加工工艺包括鲜果加工和带壳豆加工,其中鲜果加工分为湿法加工和干法加工,湿法加工的质量最好。
专用标志使用
按照DB53/T154.5-2006(小粒咖啡 咖啡豆)的要求,咖啡豆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包装物必须用牢固、洁净、无毒、无异味、完好无损的国标麻袋(临时装带壳咖啡豆可使用合格的编织袋)。每一袋产品必须是同一等级、同一季节采收的产品;每袋净含量60千克±0.2千克或70千克±0.2千克,用缝包机缝口或手工缝口。严格遵守《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标识制度。
参考资料
..2023-12-25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产地环境
历史渊源
生产情况
获得荣誉
地理标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