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低聚糖(soybean oligosaccharides,SBOS)是大豆中可溶性
低聚糖的总称,主要由棉子糖、水苏糖和蔗糖组成。等浓度下大豆低聚糖的强度低于高麦芽糖浆而高于蔗糖与高果糖浆,其保温性和吸湿性均小于蔗糖但大于高果糖浆,渗透压接近于蔗糖。且大豆低聚糖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大豆低聚糖具有明显的抑制淀粉老化的作用,可用于淀粉类食品中,延长食品的货架期;作用于肉鸡肠道内,可使肉鸡肠道内
有益菌增殖,抑制有害菌生长,并降低粪便中氨气的含量。此外,大豆低聚糖还具有防止便秘、预防癌症(抗癌作用归功于双歧杆菌的
细胞、
细胞壁和胞外分泌物,它们使机体的免疫力提高)、促进营养物质的生成与吸收、调节脂肪代谢、降血压(有研究表明,人体心脏舒张压的高低与其粪便中双歧杆菌数占总菌数的比例呈负相关)、保护肝脏等作用。
大豆低聚糖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以
豆科含量较多。除大豆外,
豇豆、
扁豆、豌豆、绿豆和花生等均有大豆低聚糖。典型的大豆低聚糖是从大豆籽粒中提取出的可溶性低聚糖的全称,有糖浆、颗粒和粉末状3种产品形式,广泛应用于饮料、酸奶、水产制品、
果酱、糕点和面包等食品中。
内容简介
大豆 低聚糖是大豆中所含可溶性
糖类的总称呼,它是a-
半乳糖类,主要由
水苏糖四糖、
棉子糖和Vabascose等组成。成熟后的大豆约含有10%
低聚糖。大豆低聚糖是一种低甜度、低热量的 甜味剂,其甜度为
蔗糖的70%,其热量是每克8.36千焦耳,仅是蔗糖
热能的1/2,而且安全无毒。大豆低聚糖主要分布在大豆胚轴中,其主要成分为水苏糖、棉子糖(或称蜜三糖)。水苏糖和棉子糖属于贮藏性糖类,在未成熟豆中几乎没有,随大豆的逐渐成熟其含量递增。但当大豆发芽、发酵,或者大豆贮藏温度低于15℃,相对湿度60%以下,
水苏糖、
棉子糖含量也会减少。大豆低聚糖有类似于蔗糖的甜味,其甜度为蔗糖的70%,热值为蔗糖的50%,大豆低聚糖可代替部分蔗糖作为低热量甜味剂。大豆低聚糖的保温、吸湿性比
蔗糖小,但优于
果葡糖浆。水分活性接近蔗糖,可用于
软性饮料和焙烤食品,也可用于降低水分活性、抑制微生物繁殖,还可达到保鲜,保湿的效果。大豆低聚糖糖浆外观为无色透明的液糖,黏度比
麦芽糖低、异构糖高。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处理时,比果糖、
低聚糖和蔗糖稳定,一般加热至140℃时才开始热析,可用于需要进行加热杀菌的酸性食品。
保健功能
通便洁肠
便秘患者多半是因肠内缺少
双歧杆菌所致。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内双歧杆菌逐渐减少而极易患上便秘。试验证明,健康人每天摄取3克大豆低聚糖,就能促进双歧杆菌2.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增殖
经实验研究证明,每天摄入10-15克大豆低聚糖,17天后双歧杆菌可由原来的0.99%增加到45%。在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特别容易利用大豆低聚糖,产生
冰醋和
DL-乳酸及一些抗菌素物质,从而抑制
外源性致病菌和肠内因有腐败细菌的增殖:双歧杆菌还可通过
磷脂酸与肠粘膜表面,形成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膜屏障,从而阻止了有害微生物的入侵和定殖。
3.降低血清胆固醇
双歧杆菌直接影响和干扰了p-径基-p-甲基戊二酶A还原酶的活性,抑制了胆固醉的合成,使血清胆因醇降低。
4.和保护肝脏
长期摄入大豆低聚糖能减少体内有毒代谢物质产生,减轻丁肝脏解毒的负担,所以在防治肝炎和预防肝硬化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5.抑制肠内腐败物质的生成
预防和治疗便秘和腹。
大豆低聚糖可以让我们的肠道的生态和谐,让我们健康每一天!
康乐堂:平时买豆浆时,可以把豆渣带回来,放在锅里小炒一下,味道很好,也可以补充天然低聚糖,常此以往对肠胃很好,还不用花钱!
一、作用机理及功效:
1、超强双歧因子:
大豆低聚糖片中的主要成分
水苏糖、
棉子糖对人体肠道的有益菌群
双歧杆菌有很好的增殖作用,,对有害细菌几乎不起作用。大豆低聚糖在肠道被双歧杆菌吸收利用,被发酵降解成短链脂肪酸和一些抗菌素物质,抑制了外源致病菌和肠内固有腐败细菌的增殖,减少有毒发酵产物及有害细菌酶的产生。通过大豆低聚糖片增殖后的双歧杆菌通过
磷脂酸与肠黏膜上皮
细胞相互配合作用,占据肠黏膜表面,形成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膜屏障,阻止有害菌群的入侵,起到改善肠道环境和保护肠道的作用。
2、促肠道蠕动防止便秘:
大豆低聚糖片具有
粗食纤维的黏稠性、持水性和水膨胀性的物理特性,同时
双歧杆菌发酵百爱精致大豆低聚糖后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润度、保持一定的
渗透压,促进排便,从而防止便秘的发生。在人体实验中,每天摄入3克大豆低聚糖片,一周之内便可起到防止便秘的效果。
3、促进肠道内营养物质的生成和吸收:
大豆低聚糖口服液促进了双歧杆菌的增殖,人体肠道内能自身合成或促进合成
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和叶酸等维生素,同时,还能促进钙质和乳制品的消化吸收,迅速给机体补充营养。1999年7月,美国公布的动物实验和人群实验结果证明:服用大豆低聚糖与对照组相比较,可使钙吸收率增加26-28%,进而增进骨密度和改善骨结构。
4、大豆低聚糖有辅助降低血压功效:
通过人体实验发现,
高血压受试患者每天摄入11.5克大豆低聚糖,持续5 周后,人体舒张压的高低与其粪便中
双歧杆菌的数量占总细菌数的比例成明显负相关,由此可见,大豆低聚糖片可以通过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达到降低血压的功效。
5、降低血清胆固醇:
大量的人体实验已证实了摄入大豆低聚糖后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水平,每天摄入6-12克大豆低聚糖持续2 周至3个月,总血清胆固醇可以明显降低。
6、大豆低聚糖保护肝脏:
人体通过长期摄入大豆低聚糖,能减少体内有毒代谢物质的产生,减轻肝脏解毒的负担,产生互感作用,并对肝炎和肝硬化等
肝病均有防治功效。实验表明,让一个69岁患有
肝硬化的老年病人每天服用大豆低聚糖3克,5天后其
肝性脑病和便秘症状都有所缓解。
适应人群
1、大豆低聚糖适合中老年便秘患者:
老年人便秘的患病率较青壮年明显增高,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牙齿脱落,喜吃低渣精细的食物或少数病人图方便省事,饮食简单,缺少
粗食纤维使粪便体积缩小,粘滞度增加,在肠内运动减慢,水分过度吸收而致便秘。另外,老年人的食量和
体力活动明显减少,胃肠道分泌消化液减少,肠管的
张力和蠕动减弱,腹腔及
盆底肌乏力,肛门内外括约肌减弱,胃
放射性肠炎反射减弱,食物在在胃肠通过时间的延长,亦可引起便秘。
2、生活不规律的人:
有些人由于工作或生活习惯的原因,经常作息时间不规律,如三餐不定时定量、经常熬夜的人,很容易出现便秘的问题。因为混乱的生物钟会破坏大脑对身体各部位的正确指令,排便时间长期不固定,不能定时排便,忽视正常的便意,排便反射受到抑制,日久则容易导致便秘。
3、运动缺乏的人:
办公室的白领们是便秘高发人群,她们因为久坐于电脑屏幕前工作,伴随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往往会带给她们巨大的精神压力,同时久坐也使她们缺乏适当运动,这些问题都抑制了肠胃的正常蠕动,缺少了对消化道的蠕动刺激,便秘的问题就会出现。
4、不喜欢水和蔬菜的人:
水对于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饮水不充足就不能满足肠道中水分的供应,容易使粪便干燥,排便不畅。蔬菜中富含充足的
粗食纤维,这些膳食纤维可以有效地加速肠道的蠕动,清理体内的毒素使之快速排出体外,减少疾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缺少水和蔬菜的摄取,就会影响大便的正常排泄。
5、孕妇及妊娠期女性:
便秘是孕妇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孕妇便秘不但会对胎儿健康以及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甚至会直接造成胎儿畸形、
早产、流产,因此,准妈妈们一定要引起注意,提前预防便秘的发生;如果发生便秘,要及时治疗。
6、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社会应酬多的人士,易失眠的人士,应考学生,肠道菌群容易失调,必须及时脱离亚健康状态。
7、在治疗中的各种消耗性、慢性疾病患者,或注射、口服抗生素的患者,或
正在接受放射性治疗和化学治疗的癌症患者。
口服大豆低聚糖
【产品名称】大豆低聚糖
【英 文 名】 Soybean oligosaccharides(SBOS)
【别 名】大豆低聚糖是a-半乳糖苷类,主要由
水苏糖四糖、
棉子糖和
毛蕊花糖等组成
【规格】80%
【检测方法】HPLC
【外观】液体
【分 子 式】C24H42O21?4H2O
【分 子 量】738.64
【CAS 号】 10094-58-3
【含 量】水苏(四)糖 ≥50% 棉子糖 ≥14% 毛蕊花糖≥16%
【功能作用】改善肠道生态环境,增殖双歧杆菌。防治便秘,预防洗肠引起的肠
黑变,肠麻痹,抑制有害 菌,提高机体抗病力,降血脂,调节血压,纠正儿童偏食厌食。促进钙锌吸收,防止
骨质疏松症,促进
维生素合成,抗衰老。
低聚糖的功效
科学研究表明,在人体中栖息着100亿个以上的微生物,有95%左右的细菌是存在于肠道尤其是大肠中,重达一公斤,几乎占粪便干重的30-50%,按它们对人体的影响分为有益、有害和中性菌三类,
有益菌主要是双歧杆菌,
嗜酸乳杆菌等,其中双歧杆菌是绝对
厌氧菌,栖息在缺少
氧气的大肠中。
有益菌对人体起着保卫作用,可抑制
有害菌的生长,抵抗
病原菌的侵袭,合成人体需要的B族维生素,产生在机酸,刺激肠壁蠕动促进排便,防止便秘。抑制肠道中的腐败,净化肠道环境,分解有毒致癌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液胆固醇以及延缓衰老等。人体中的双歧杆菌随年龄而异,婴幼儿最多,几乎占了人体细菌总量的95%以上,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青壮年多于老年人,体弱多病者和老年人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仅占百分之几,而被腐败细菌充斥着。总之,健康人肠道内
有益菌多而
腐败菌少,因此肠道内有益菌的多少是人体健康的标准。
肠道中的有害细菌如产气夹膜
梭状芽孢杆菌、韦荣氏菌、假单孢菌等则在大肠中分解食物残渣,产生氨、胺类,
吲哚、
亚硝胺、硫氢等有毒化合物,人体长期吸收会降低免疫力,促进衰老,以致引发各种疾病。
正常情况下,三类细菌间保持着一种相互制约的某种平衡,一旦这种平衡打破(如疾病、大手术后、化疗、放疗、长期使用抗菌素、衰老、情绪压抑等),
有害菌占了上风,肠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及症状。中性菌在繁殖过多时也会产生有毒物质,引起疾病。医学研究证明,增加肠道内
有益菌的比例,以抑制有害菌的过度增殖,可减少肠道腐败,清理肠道、促进健康延缓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