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hachiensis'),又名新会柑、大红柑,芸香科、
柑橘属植物。主产
新会区、
四会市。
茶枝柑喜温暖湿润,怕
霜冻,果期11-12月。茶枝柑果扁圆形,果顶略凹,柱痕明显,有时有小脐,蒂部四周有时有放射沟,纵横径4.6-5.9厘米×6.3-7.1厘米,重100-138克,深橙黄色,皮厚2.7-3.3毫米,瓢囊10-12瓣,果肉汁多,甜酸适度;种子15-25粒,端尖或钝,多胚。
茶枝柑的果皮、种子、橘络和叶皆可入药。茶枝柑的果皮制干即为中药陈皮,陈皮既是中药又是食品,自古以来就是药食同源的传统佳品,具有“和药治病”“食疗保健”“茶道怡情”等生活文化特质。茶枝柑的核有理气止痛的功效,橘络可通络化痰。
柑橘味苦,性平,可行气、解郁、散结。
花单生或2-3朵簇生;
花萼不规则5-3浅裂;花瓣通常长1.5厘米以内;
雄蕊20-25枚,花柱细长,柱头头状。果形种种,通常扁圆形至近圆球形,果皮甚薄而光滑,或厚而粗糙,淡黄色,朱红色或深红色,甚易或稍易剥离,橘络甚多或较少,呈网状,易分离,通常柔嫩,中心柱大而常空,稀充实,瓢囊7-14瓣,稀较多,囊壁薄或略厚,柔嫩或颇韧,汁胞通常纺锤形,短而膨大,稀细长,种子或多或少数,稀无籽,通常卵形,顶部狭尖,基部浑圆,
子叶深绿、淡绿或间有近于乳白色,合点紫色,多胚,少有单胚。
果扁圆形,果顶略凹,柱痕明显,有时有小脐,蒂部四周有时有放射沟,纵横径4.6-5.9厘米×6.3-7.1厘米,重100-138克,深橙黄色,皮厚2.7-3.3毫米,瓢囊10-12瓣,果肉汁多,甜酸适度;种子15-25粒,端尖或钝,多胚。果期11-12月。
茶枝柑与年橘(Citrus reticulata 'NianJu')各部形态都相似,但茶枝柑的叶无内卷性(两侧叶缘不向腹面卷起),果较大,果皮较厚且较粗糙,花器也较大。较明显不同的是茶枝柑的花柱粗而短,柱头比子房大,果皮脆而易折断,油胞显著,
年橘的花柱纤细而长,柱头比子房小或等大,果皮薄而韧,油胞甚小。
分布于中国主产
广东省(
新会区、
四会市)。喜温暖湿润气候,怕
霜冻。适宜温度为19-32℃,适宜
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性和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酸碱值在pH5.6-6之间的土壤。
茶枝柑的果皮制干即为中药陈皮,是陈皮正品。
王好古《
汤液本草》(公元1248年)载:“或云与陈皮一种,“日久者佳,故称陈皮”。历来所称陈皮,原出
广州市,故又称
新会陈皮,就是茶枝柑的果皮。药材商品已将行柑的果皮也列入陈皮之列。至于杂果皮则因产地不同而有异,即包括各类柑皮和橘皮,也还有用
橙皮代替的。杂果皮的质量较差,或在药效上各有所宜。但医家以陈皮贮藏日久者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