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91年12月28日的荣华鸡快餐公司,以其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和比
肯德基(KFC)更便宜的价格,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刚成立的头两年,公司最高日营业额11.9万元,月平均营业额达150万元,两年累计营业额达1500万元,职工两年内发展到近300人。北京/
天津市/深圳/等24个省市地区纷纷向荣华鸡发出邀请,欢迎荣华鸡落户他乡。
新加坡/
捷克/等外商也要求荣华鸡飞出国门,把
华族的烹文化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1994年,荣华鸡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分店,并声称:"肯德基开到哪,我就开到哪!"
当荣华鸡扬起挑战“肯德基”大旗的时候,一时间门庭若市,效益最好的黄浦店,一年就有300多万利润。北到
黑龙江省,南到
江西省,都有红底白字的“荣华鸡”的分店。在一些地段,荣华鸡生意超过了洋鸡,让中式快餐店真实的扬眉吐气了一番。可随着时光的推移,荣华鸡在与肯德基的较量中逐渐落人下风,到了2000年,随着荣华鸡快餐店从北京安定门撤出,荣华鸡为期6年的闯荡京城生涯,划上了个不太圆满的句号,在与肯德基大战中落荒而逃。与荣华鸡宣布撤出京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0年当年肯德基在中国23个新城市里就新增加开了85家
连锁店,并在北京正式宣布当年其在中国的连锁店第一次突破400家。《
亚洲周刊》2000年4月刊登了世界著名调研公司
AC尼尔森公司在中国30个城市所做的一份调查:在“顾客最常惠顾”国际品牌中,
肯德基排名第一。有统计显示,它在中国大陆的营业额接近40亿元人民币,而它在全球的营业额更是惊人地达到了220亿美元,居世界餐饮业之首。
中原地区作为一个泱泱的烹饪大国,有着几千年美食文化的传统;而且中式快餐能为当地百姓提供更符合大多数消费者饮食习惯的食品和服务,本应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上风,可十几年下来,洋快餐稳扎稳打,占据了快餐业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为什么在快餐的打拼中,我们却屡屡以失败告终呢?按照常规思维,快餐的三大要素不外乎方便、美味和便宜的价格。我认为,在这三点上,荣华鸡以及其他国产的以鸡为原料的食品并不逊于洋快餐,但为什么在实际竞争中“
走地鸡”干不过“洋鸡”呢?依我看来,
汉堡市、炸鸡虽未必是“
垃圾食品”,但味道也不过稀松平常,尚不足与我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相提并论;从价格上来说,荣华鸡比
肯德基要便宜;而方便呢?如果仅考虑吃饱而不考虑其他因素,也没什么太大的差别。那么,肯德基、
麦当劳到底施了什么魔法,让我们这些对其食物本身并不看好的中国人隔三差五地进去坐坐?在分析荣华鸡在与肯德基大战中败走麦城的原因时,曾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我认为,包括荣华鸡在内的中式快餐与洋快餐较量落于下风的根本原因,在于细节。先让我们看一看作为荣华鸡上属机构的新亚集团的说法。
上海市新亚集团是上海旅馆业、餐饮业中最大的集团。集团内的国家级的厨师大概有几百名;要说产品开发能力,吃的口味,
肯德基绝对比不过它,但是存在的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这些名师。这些名厨都是手工化操作,教徒弟没办法标准化。一个厨师如果昨天晚上多喝了一口酒,今天的口味可能不一样;今天早晨如果多吃了一点
腌咸菜,与昨天的口感又不一样。所以,每天烧出来的口味是不一样的;教出来的徒弟也不一样。因而,食品就没办法根据标准进行批量化生产。集团的领导层总结认为,肯德基的真正优势在于其产品背后的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肯德基在进货、制作、服务等所有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并有着一套严格的规范保证这些标准得到一丝不苟的执行,包括配送系统的效率与质量、每种佐料搭配的精确(而不是大概)分量、切青菜与肉菜的先后顺序与刀刃粗细(而不是随心所欲)、烹煮时间的分秒限定(而不是任意更改)、清洁卫生的具体打扫流程与质量评价量化,乃至于点菜、换菜、结账、送客、遇到不同问题的文明规范用语、每日各环节差错检讨与评估等等上百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
肯德基规定它的鸡只能养到七星期,一定要杀,到第八星期虽然肉长得最多,但肉的质量就太老。而包括荣华鸡在内的所有中式快餐,恐怕就没有考虑到,或者既便考虑过也没有细致到这种份上。这正是荣华鸡在与肯德鸡的较量中
麦城之战的原因。说到底,我们不能简单地从产品质量和结构来看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是管理的优势,而管理的优势则是通过细节来体现出来的。肯德基就有这种把细节融入其中的标准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