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芬龙
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草食性恐龙
格里芬龙(学名:Gryposaurus)是一种生活在北美上白垩纪晚期的鸭嘴龙科恐龙,约生存于8300万至7400万年前。格里芬龙的学名在古希腊文中的正确意思是“钩鼻的蜥蜴”,但有时被误译为拉丁文的“狮蜥蜴”,中文译名也是根据此名翻译。格里芬龙的化石发现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恐龙公园组、美国蒙大拿州的双屋组下部,以及犹他州的凯帕罗维兹组。得克萨斯州哈维利纳组可能还有一种额外的物种,使得该属的时间范围延伸到6600万年前。格里芬龙与分离龙属相似,曾被认为是同一属。格里芬龙的化石包括大量头颅骨、一些骨骼及皮肤痕迹,从皮肤痕迹可发现沿的背部中间有一些向外突出的锥形鳞片。格里芬龙最大的差异是拱起的鼻梁,因而有时被比喻为鹰钩鼻,这可能是牠们的物种特征或性征,或是作为物种内打斗的武器。格里芬龙是大型的双足或四足草食性恐龙,被估计约有9公尺长,并被认为生活于河流的环境。
形态特征
格里芬龙属于大型恐龙,体长9米。
分布范围
格里芬龙发现地点是北美洲,加拿大
发现与命名
格里芬龙是基于1913年乔治·斯特恩伯格在阿尔伯塔省恐龙公园组发现的头骨和部分骨骼而命名的。这个标本由劳伦斯·兰姆描述和命名,兰姆特别注意到了它不寻常的鼻冠。几年前,巴纳姆·布朗收集并描述了新墨西哥州的一部分头骨,他将其命名为克里托龙。兰姆对格里芬龙的描述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头骨结构的证据,到1916年,克里托龙的头骨已经被重新修复,并且布朗和查尔斯·吉尔莫都提出格里芬龙和克里托龙是同一物种。这个想法在威廉·帕克斯的命名中得到了反映,他将恐龙公园组的一个几乎完整的骨架命名为克里托龙,而不是格里芬龙(尽管他将格里芬龙的notabilis命名为自己的属)。然而,1990年,霍纳等人改变了他们的立场,并且是第一个在印刷品中再次使用格里芬龙的人。目前的观点是,尽管只知道鸭嘴龙属的碎片材料,但它可以通过上臂和髂骨的差异与格里芬龙区分开来。
生活习性
格里芬龙可能是一种草食性动物,以各种植物为食。它的头骨具有特殊的关节,允许类似于咀嚼的磨碎运动,它的牙齿不断更换,并且包含数百颗牙齿,但实际使用的只有少数。格里芬龙可能更喜欢河流环境。格里芬龙的鼻冠可能用于各种社会功能,如性别或物种的识别和社会地位的排名。它还可能用作社交比赛中的推挤工具,顶部可能有充气的气囊用于视觉和听觉信号传递。格里芬龙的生存环境可能包括其他恐龙,如伶盗龙、特洛登龙、鸟臀目霸王龙甲龙鸭嘴龙角龙属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发现与命名
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