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河
黄河支流汾河的支流
白石河,汾河水系。白石河为清徐县城西边山地带较大的河流,发源于庙前山老爷岭,干流长20.08公里,流域面积62.9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白石河属季节性河流,汛期最大流量200立方米/秒。白石河洪水多由大雨或暴雨形成,流域内山高、坡陡、多沟、流急,洪水汇流速度快、来势猛、流速大,暴涨暴落,年际年内变化大。由于流域上游支沟、河道纵坡大,汛期洪水往往挟带大量卵石、块石推移质和泥沙。
流域概况
白石河为汾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清徐县与古交市晋源区交界处的庙前山老爷岭,海拔高程1865m,流经碾底、李家楼、仁义、西关、迎宪等村,经白石河与西干渠交叉闸注入汾河。
白石河流域面积62.9 km,河道长度20.08km,平均宽3.13km,流域形状呈狭条形。河道纵坡为21‰。
河流从仁义村出山后,经清徐县城区北东两侧,横跨京昆高速公路黄骅港—山丹公路、309省道等,穿汾河二坝西干渠注入汾河。出山后,由于此段河流受地形变缓和汾河的顶托影响,河道纵坡趋缓。
流域范围内属土石山区,岩石为沙页岩,多风化,每遇暴雨,沙石俱下,给清徐县城造成严重威胁。
治理开发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主簿杨克俭申准筑东西长1公里、阔8.3米、高5米的堰。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复修堰长93.3米。后堰颓坏。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春,山水改道而南,由西南流7.5公里东行入汾河。
新中国建立前,该河无固定河床,由仁义村出山口后任其自流,汛期经常泛滥成灾。
1969年7月28日,河道决口,县城内进水,大街上可划船。白石河已成悬河,在仁义桥处高出清徐县县城地面38米,河床高出附近地面4米~5米,对下游村庄和清徐县城威胁很大。
1958年始建北营缓洪水库(现清泉湖),水库采用半填半挖的形式,当时水库的主要功能以缓洪为主,灌溉为辅,受益面积仅266.67 hm²,年灌溉引用水量约100万立方米。经1977年改造扩建,北营水库已成为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的小(一)型水利枢纽工程。
1964年建设白石河交叉闸工程,水闸位于白石河入汾口与汾河二坝下游的西干渠交汇处,白石河交叉闸过流量仅为的113立方米/秒。2011年5月,太原市清徐县白石河交叉闸除险加固初步设计报告已通过省水利厅审批。出险加固工程主要内容为旧闸拆除、新建两处钢坝闸60米,涵洞2孔。项目实施后,白石河交叉闸过流量由目前的113立方米/秒提高到187立方米/秒,显著提升了泄洪能力。目前,项目初步设计已通过省水利厅初审,正报省发改委审批。全部工程2015年汛前完工。
2008年,实施白石河高速桥上下游河道治理工程,工程地址为清徐县李家楼拦沙坝至仁义村东拦沙坝,长1637m,两边复式河床宽15-20米,主河槽宽35米,浆砌石堤防,隔两百米建拦砂坝(或空心坝)一座(共6座),漫水桥梁1座。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水文特征
流域概况
治理开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