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
德国著名作曲家
马勒(Gustav Mahler)1908年创作的《大地之歌》,其第二乐章《寒秋孤影》,一说是改编自《枫桥夜泊》,一说是改编自钱起的《效古秋夜长》,至今仍有争议。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张继成功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之后,他曾在军队中担任幕僚,并担任过盐铁判官。天宝十五载(756年),他流寓于风景如画的
苏州市,期间经过
寒山寺,灵感迸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成为了千古绝唱。
李豫(李豫)
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他得以入朝担任内侍,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大历末年,他又被任命为检校祠部
员外郎,负责掌管祭祀和天文等事务。最终,他在洪州(今天的
江西省南昌市)辞世,留下了许多丰富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
客船卧听古刹钟声。这首诗是一般的赋写景物的诗,没有比兴的意义。
此诗自从
欧阳修在《
六一诗话》中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
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代仍然。宋人
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
【简析】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
寒食节,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张继的诗歌风格多样,他擅长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现象。他的代表作品《枫桥夜泊》以其空灵的笔触和深的意境,让无数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静谧和孤寂。这首诗不仅成为了
唐诗中的名篇,也使得张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加稳固。
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的诗歌传统,更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将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保留了诗歌的韵律之美,又赋予了诗歌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寓意。这种创新性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张继对后世文学家的启发和贡献。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杜甫、白居易、
王安石等文学巨匠都曾对张继的诗歌作品赞不绝口,并从中汲取灵感。张继的诗歌作品不仅启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更影响了他们的文学思想和艺术追求。张继的诗歌作品还对海外文学产生了影响。他的诗歌传入
日本后,成为了日本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日本文学家们对张继的诗歌进行了翻译和研究,将其视为珍贵的文化宝藏。张继的诗歌作品不仅是
中原地区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
文化遗产。
唐代诗人张继落榜后,每每想着同窗好友个个金榜题名,自己却名落孙山,因此心情非常失落郁闷,便前往
苏州市散心,投宿于
寒山寺旁的
客船。从傍晚到夜里,张继一直站在船头望着苏州城的夜色,心境亦如那晚风凄清寒冷,于是他随口吟出《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时人评价此诗乃千古绝唱也。这首诗使后人记住了怀才不遇的张继,也使得寒山寺声名鹊起。(解放日报评)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张继的诗集一卷,并注明其为“襄州人”。这一说法在后续的《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以及《全唐诗》中均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在张继去世后,他的朋友刘长卿在《哭张员外继》一诗中提到“独继先贤传,谁刊有道碑。故园荒岘曲,旅榇寄天涯。”明确指出了张继的故乡是“故园荒岘曲”,即襄州,现今的湖北襄阳。然而,也有不同的观点。唐代文人
独孤及称张继为“南阳张继”,而明代理论家
高棅则认为他的祖籍是
兖州。这些不同的说法使得张继的籍贯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
德国作曲家
马勒(Gustav Mahler)在1908年谱写了一幅被誉为《大地之歌》的音乐作品。该作的第二乐章名为《寒秋孤影》,其灵感来源至今仍为学术界所热议。有人认为它是从《
枫桥再泊》中汲取的灵感,也有人坚信它是受到了
钱起《效古秋夜长》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