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辣子是鳞翅目刺蛾科(
刺蛾科)昆虫
美国白灯蛾的统称,刺蛾科的
拉丁语学名称源于蝓,因为其幼虫形似
蛞蝓,运动也很像蛞蝓而得名。多数洋辣子外表颜色鲜艳,或生有
茎刺和毒毛,或光滑无毛,或具瘤,其头小可缩入前胸,
胸足较小,无腹足,幼虫化蛹前常吐丝结硬茧。 常见的刺蛾科有黄刺蛾、褐边绿刺蛾、褐刺蛾、扁刺蛾等,截止2023年,全世界已记载的约1000种,
小行星3789已知90余种。
洋辣子老熟幼虫在小枝的分杈处、主侧枝以及树干的粗皮上结茧越冬,初孵幼虫会聚集取食叶片,4龄幼虫分散危害,5-6龄幼虫能将全叶吃光仅留叶脉。全世界共有83个国家存在刺娥科昆虫的分布记录,据显示中国是刺娥科昆虫物种数最高的国家,其次是越南,哥斯达黎加、澳大利亚等国。在中国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省、
湖南省、湖北等地。
洋辣子对植物有较大危害,防治的最佳时机是幼虫孵化后在叶子背面集中啃食叶肉的一段时间,此时虫体小、不抗药,便于集中消灭。人如果被洋辣子蜇伤可以在被蜇处滴几滴食用油,再用硬而光滑的物件在被蜇处附近顺一个方向刮,直到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为止。
命名分类
刺蛾科(Limacodidae)在全世界约1000种,但大多数常见种发现于热带。有些成虫呈鲜绿或黄色,但多数颜色相当暗淡,图案简单。
刺蛾科的拉丁名称原意为蛞蝓,源于其幼虫的外观和运动像蛞蝓。
形态特征
刺蛾科幼虫体扁,形似蛞蝓,其上生有枝刺和毒毛,有些种类较光滑无毛或具瘤。头小可收缩。无胸足,腹足小。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的主要分布以东洋区为主,古北区次之,其次为澳新区及新
热带区,非洲热带区,新北区最少。
中国分布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
湖南省、湖北、贵州、重庆、四川、云南、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北京、河北、
上海市、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代表种群
褐边绿刺蛾幼虫
幼虫体长24~27毫米,翠绿色;背线蓝色,背侧瘤绿色,刺毛黄棕色,体末端有黑色绒球状毛丛2对。卵扁椭圆形,长1.2毫米,浅黄绿色
黄刺蛾幼虫
幼虫体长19~25毫米,黄绿色;体背有较宽大的紫
褐色斑;各体节有两对枝刺,胸部三对和臀节一对特别大;体节各侧有瘤状突起。茧椭圆形,灰色,上有褐色纵条。
桑褐刺蛾幼虫
幼虫体长23.3~35毫米,黄绿色,背线蓝色,每节上有黑点4个;亚背线有黄色型和红色型两种,前者
茎刺黄色,后者枝刺紫红色。幼虫中胸至第九腹节的各节亚背线上着生枝刺一对,中、后胸和第一、五、八、九腹节上的特别长;后胸至第八腹节的各节气门上线着生长短均匀的枝刺一对。蛹卵圆形。茧椭圆形,长14~16.5毫米,灰白或灰褐色。
扁刺蛾幼虫
美国白灯蛾体长22~26毫米,扁平椭圆形,翠绿色;背部中央有一条白色纵线,两边各有一列橘红色小点;背面两边的丛刺很小,侧面的丛刺发达。茧近圆球形,长11.5~14毫米,黑褐色。
双齿绿刺蛾幼虫
幼虫体长17毫米左右,
蛞蝓型,头小,大部缩在前胸内,头顶有两上黑点,
胸足退化,腹足小。体黄绿至粉绿色,背线天
蓝色,两侧有兰色线。各体节有4个枝刺丛,以后胸和第1、7腹节背面的一对较大且端部呈黑色,腹末有4个黑色绒球状毛丛。
栖息环境
洋辣子,老熟幼虫在树的小枝分杈处、主侧枝以及树干的粗皮上结茧越冬。
生活习性
初孵化幼虫取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形成圆形透明小斑,隔1天后小斑连接成块。4龄幼虫分散危害,取食叶片形成孔洞;5-6龄幼虫能将全叶吃光仅留叶脉。
生长繁殖
老熟幼虫都以结茧的方式来越冬,而越冬的幼虫则会在来年的四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的成虫会在五月下旬出现,成虫在羽化的当日就可以进行交尾,第二天就可以产卵。卵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孵化为幼虫。从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是第一代幼虫的危害期,而从七月底到九月,则是第二代幼虫的发生期。到了九月底或十月初,幼虫会开始结茧越冬。刺蛾的幼虫食性很杂,它会危害阔叶类的林木和果树。幼虫一般有7到8龄,2龄开始取食叶片,4龄前会吃掉叶肉和下表皮,只留下上表皮,4龄开始会吃掉叶片形成空洞或缺刻,5到6龄的幼虫食量会突然增加,它会把整片叶子都吃光,只留下叶脉。
主要危害
对人体危害
夏天洋辣子的毒毛会对居民生活健康构成一定威胁,因毒毛常随风飘散,掉落在行人身上也会产生蜇伤症状。贮存在毒毛下毒腺里的毒素一旦遇到人体的汗毛孔,就会透过汗毛孔渗入人体内,引起瘙痒麻痛。
对树木危害
刺蛾科昆虫是我国城市绿化植物的主要
食叶害虫之一,危害严重时能吃光整棵树的叶片,不但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树木生态效益受损,而且影响市容市貌、对城市绿化的社会效益带来影响。此外,幼虫的毒毛随风飘飞,伤及人畜,更是令人畏惧。
防治方法
预防
1.人工防治对零星树木,可在树下仔细看树冠各部位的中下部叶片,发现叶片“透明”呈“网状天窗”或破损时,即刺蛾幼虫危害叶所致。选有虫的或虫子集中的叶摘下来,埋掉即可。可检查2~3次,以免有遗漏。
2.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喷药防治和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发生数量少时,一般不需专门喷药防治,可在结合防治
梨小食心虫、潜虫蛾、卷叶虫时兼治。低龄
美国白灯蛾不抗药,喷洒一般常用菊类杀虫剂。
治理
1.防治的最佳时机幼虫孵化后先在叶子背面集中啃食叶肉的一段时间。此时虫体小、不抗药,便于集中消灭。等半月以后虫子已长大散开,抗性强就难以防治了。
2.摘除虫叶刺蛾的小幼虫都为群集危害,常使被害叶呈枯膜状,目标明显,易于发现,可组织人力及时摘除消灭,防止扩散蔓延危害。老熟幼虫入土结茧需爬行,清晨在树下检查,见幼虫就杀灭,这样也可以有效减少虫口密度。
蛰后处理
临床表现
蜇伤处有烧灼感或痛痒感、点,周围红肿或起水泡。
处理方式
参考资料
物种库.刺蛾科.http://museum.ioz.ac.cn/species.aspx.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