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1959年出生于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研究员,现任内蒙古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7月毕业于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原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所学专业为植物保护,同年分配到内蒙古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从事科研工作至今。其中,1985年9月—1986年5月在内蒙古科干局外语培训中心学习
英语,1987年1月—1988年1月在美国贝兹维尔农业研究中心从事
菜豆抗锈病性及生理小种鉴定研究,2000年1月—2001年1月赴英国络桑农业综合所执行中英合作项目研究——小麦全蚀病流行因素及使用
脱氧核糖核酸技术鉴定
病原菌的变异性。先后于1989年9月、2000年4月、2000年11月和2004年5月四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
1982—1985年从事马铃薯真、细菌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明确了马铃薯早疫病分孢子传播、病害发生规律及与降雨的关系,提出了早疫病防治方法。1987—1988在美国进行的菜豆抗锈病研究中提出了锈病抗性新发现,在美国植物病理学刊物上发表有关论文2篇。1989—1992年主持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内蒙古向日葵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研究采用国际统一鉴别寄主、国际统一标准和研究方法,明确了内蒙古向日葵锈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分布及优势小种,并鉴定明确了内蒙古向日葵生产用种和部分育种材料的抗锈性,该成果获1995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1995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全国向日葵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明确了我国向日葵栽培省份锈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分布及优势小种,该成果收录于国家自然基金成果集。1996—2000作为副主持全面负责自治区“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的技术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小麦全蚀病、麦田蚜虫、麦田杂草兼治方面的研究,获得14项成果及提出一套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该成果获2002年度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的“中轻度盐碱地覆膜栽培玉米技术推广”项目获1998年度全国农业部农业丰收
一等奖,参加的“精
稳杀得除草剂”项目获200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丰收一等奖,参加的2001 年度“瓜类病虫害综合治理”项目获2001 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科技承包一等奖,参加的内蒙古科技厅“十五”科技招标项目“河套密瓜品种改良、贮运保鲜及产业化配套技术开发”,已圆满完成任务,提出的
华莱士起垄栽培技术亩增产500多kg。作为主编和编著人员之一完成200多万字的
内蒙古自治区高中教材“科学种田”一书,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多篇。
1997—2004年参加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巴彦淖尔市基点工作,年平均在点天数100天以上,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朝夕相处。整天奔波于村里社里,田间地头,整日忙于试验、示范、技术推广。除做好基点工作外还参加了“1122”工程、“百千工程”、“增效工程”、“农业丰收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多项,技术推广效果显著。并经常进行电视、会议讲座,资料、田间技术培训,坐诊、田间咨询服务。讲究实效,方便农民,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也实践着“科研源于生产,又服务于生产”的理念。
张建平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注重业务学习,注重了解生产实际,治学严谨,作风扎实,
英语熟练,专业工作能力强。2000入选
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于1997 年获年度内蒙古农学会第三届
科学教育兴农奖、1997 年度内蒙古农业“1122”工程先进工作者三等奖、1999 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
二等奖。技术应用推广中与其他同事共获得1.3亿元新纯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