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脷洲
中国香港南区的岛屿
鸭洲(英语:Ap Lei Chau,旧译Aberdeen Island)是香港岛南区的一个岛屿,位于香港仔港和香港仔航道旁边。经过填海造地后,它的面积为1.3平方公里。行政上属于南区。鸭脷洲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之一,也是人口超过1万的岛屿中人口密度最高的。根据2011年的数据,鸭脷洲约有86,355人居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66,426人。在2000年代,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网站上将其称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
地理
“鸭脷洲”的“脷”字,在粤语中是舌头的意思,因其形状狭长像鸭舌而得名。而鸭脷洲的形状也有点像缩小了的香港岛:东南部及中部是山丘,称为玉桂山。整个岛屿还是以住宅为主,集中在岛屿北部;西南面则有一个规模很小的利南道工业区。
历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满清政府战败给英国。两国签署南京条约后,于1842年把香港岛连同鸭脷洲一同割让给英国。
鸭脷洲的东北岸是岛上首先有人居住的地区。鸭脷洲大街上的洪圣庙,已有超过一百年历史。
约1940年,英军在鸭利洲玉桂山上修建鸭巴甸炮台(Aberdeen Battery),用作镇守香港特别行政区南面海岸及南丫岛一带。及后为防止落入日军手上,炮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守军自行破坏。由于当时鸭脷洲的英文名为Aberdeen Island,因此炮台的名称取其英语音译为鸭巴甸炮台。至70年代后期,鸭脷洲开始发展,政府将其名改为Ap 雷姓 Chau。
1970年,香港电灯公司于鸭脷洲西北部建立鸭脷洲发电厂。
1980年,第一条鸭脷洲大桥通车。通车前,鸭脷洲居民只靠街渡往返香港仔。同年,鸭脷洲邨落成入伙。
1987年,位于鸭脷洲东部、依山而建的利东及渔安苑落成。
1989年,鸭脷洲发电厂拆卸,迁往南丫岛。原址发展为私人屋苑海怡半岛,在1992年至1994年间落成。
1994年8月16日,一场暴雨使鸭脷洲桥道旁的山坡发生塌坡,导致鸭脷洲邨和海怡半岛对外交通中断。油蔴地小轮开办一条临时航线,接载乘客往返海怡半岛与香港仔鱼市场。
1994年,第二条鸭脷洲大桥落成(实际上是在原来的鸭脷洲大桥旁边并排建桥,然后将两组桥的行车方向调整),使进出鸭脷洲的交通,从双线双程行车变为四线双程行车。
主要住宅区
利东邨
渔安苑
海怡半岛
悦海华庭
交通
主要道路
鸭脷洲大桥鸭脷洲桥道
利东邨道
利南道
公共交通
鸭脷洲主要依靠巴士服务往返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他各区。另外亦有街渡来往鸭脷洲及香港仔。
◆巴士
新巴:91、91A、94A、95、590、595
城巴:90、90B、90C、92、96、97、97A、98、99、592
过海隧道巴士:171、671
通宵巴士:N171、N90
机场豪华巴士:A10
◆绿色专线小巴:
27、29、36X、37、37A、39C、39M、63
◆渡轮
鸭脷洲大街往返香港仔海滨公园,服务时间由06:00至00:00。
海怡半岛站或利东站
交通问题
交通问题是区内多年来一个隐忧,由于鸭脷洲人口高,但通住市区主要依靠一条香港仔隧道,居民早于1994年已要求政府兴建南港岛线途经鸭脷洲。现时大部份居民到市区上班都要经过挤塞的香港仔隧道,以上班繁忙时间由鸭脷洲乘座巴士到中环为例,一般要60-90分钟,甚至比一些新界北部的遍远地区乘巴士到中环的时间更久。不少居民指一但遇上路面事故令即令香港仔隧道非常挤塞,有时被困隧道多达一小时,到中环时间随时往往超过90分钟,有时甚至交通瘫痪,故希望南港岛线可早日通车。
有关内容
鸭脷洲邨在落成时曾被中华汽车有限公司公司称为鸭脷洲新邨。另外自利东邨落成后,部分鸭脷洲居民习惯称呼鸭脷洲邨为“鸭脷洲邨”、“西邨”或“鸭脷洲西邨”,以相对于利东邨的“东邨”。
鸭脷洲是距离香港岛较近的一个离岛,从海洋公园门口打车38港元就到了这里。有海怡工贸大厦可以逛,里面5楼是IT Outlet,21、25层有连卡佛Outlet,来之前在网上看说这里东西很便宜。其实随便完全不知名的衣服抓起来看一件衬衫也要1500-2000人民币的巨多,鞋子都是4位数起,不少看起来一般。海怡东大厦有个普拉达折扣店货色还不错有所收获。这里公交车进入市区的话就671路,可以路过铜锣湾红磡。我们购物完打车回金钟的香格里拉市花了105元,还是挺远的。
目录
概述
地理
历史
主要住宅区
交通
主要道路
公共交通
交通问题
有关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