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东,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科技与社会风险、创新社会环境、自然灾害的
社会学等方面。赵延东承担了多个重要研究课题,如“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科学响应系统研究”“
5·12汶川地震灾区居民需求快速调查”等。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 1988年-1992年,就读于
湖北省武汉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更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法系,行政管理专业,获哲学
学士。
- 1995年-1998年,就读于湖北省武汉市
华中科技大学(现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应用社会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 1998年-2001年,就读于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应用社会学专业,获社会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 1992年-1995年,任职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健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部。
- 2001年至今,任职于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部。
2023年12月9日,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交通工程咨询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研究领域
已承担或正在承担的课题:
“武汉市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研究”(武汉市委宣传部课题),1995年12月 – 1996年7月进行,本人参加了问卷设计、调查、数据分析整理和分报告撰写工作。
“青年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课题),1995年11月 –1996年11月进行,本人参加了调查,并负责总报告的撰写。
“武汉市下岗工人生活质量研究”(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 1997年4月 – 1998年6月进行,本人作为课题主持人之一负责研究的全部进行过程。
“
湖北省下岗工人生活状况研究”(
湖北省总工会课题), 1997年5月 – 1997年9月进行,本人作为课题主持人负责研究的全部进行过程。
“老工业基地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1999年3月-2000年8月进行,本人参加了调查,资料分析整理和分报告的撰写工作。
“
东城区宣传思想工作状况调查”(北京市东城区区委宣传部课题),2000年1月-2000年5月进行,本人参加了调查,并负责数据分析整理和总报告的撰写。
“武汉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合作课题),2000年7月-2001年,本人作为课题主持人负责研究的全部进行过程。
“中国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中国-
挪威国际合作课题),2001年6月开始,本人作为课题主持人之一负责研究的全部进行过程
“中国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研究”(中国-挪威国际合作课题),2002年9月开始,本人作为课题主持人负责研究的全部进行过程
“‘非典’流行期间居民的科技意识和行为研究”(国家科技部委托课题),2003年4月-8月,本人作为课题主持人之一负责研究的全部进行过程
“‘春蕾计划’社会效果评估”(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委托课题),2003年9月-2005年,本人参与了研究的设计、组织和报告撰写
“科技发展与现代社会风险研究”(国家科技部委托课题),2003年6月-2007年,本人作为课题主持人之一负责研究的全部进行过程
“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职业取向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课题),2006年10月-2007年,本人作为课题主持人负责研究全部进程。
“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课题),2007年10月开始,本人作为课题主持人之一负责研究全部进程。
“
5·12汶川地震灾后居民需求快速调查” (科技部委托课题),2008年7月开始,本人作为课题主持人负责研究全部进程。
主要成果
专著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合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就业与制度变迁:两个特殊群体的求职过程》(合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的经济社会分析》(合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Social Policy Reform in China: Views from Home and Abroad (合著),英国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3年出版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西部人民的生活》(编著),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春蕾计划社会效益评估》(合著),
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Unnatural Selection: The Challenges of Engineering Tomorrow’s People(合著),
英国Earthscan,2008年出版
译著
《超越风险社会》,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跨文化风险感知》,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发表论文
“对‘考研热’的
社会学经济学思考”,《青年研究》[北京],1996年第11期(此文后为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北京]1997年第2期转载)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质量”,《
社会科学研究》[
四川省],1997年第5期
“经济学中的新制度革命”,《
社会科学动态》[湖北],1997年第6期
“利益集团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四川],1997年第6期
“武汉市青少年的家庭生活:一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青年研究》[北京],1997年第8期
“社会资本理论述评”, 《
国外社会科学》[北京],1998年第3期(此文后为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北京]1998年第4期转载)
“再就业工程实施中的观念转变问题”,《国内外经济管理》[
四川省],1999年第1期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上海],2000年第2期(此文后为《
新华文摘》[北京]2000年第9期转载)
“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个人和社会因素分析”,《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福建],2000年第8期
“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劳动力流动”,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
“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影响因素”,载《
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此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6期转载)
“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载《
严复先生翻译名著丛刊:群学肄言》2002年第4期(此文为《
新华文摘》2002年第11期转载)
“Measuring the Social Capital of Laid-off Chinese Workers”,载Current Sociology, 2002, vol50, No.4(July 2002)
“再就业途径的选择及决定因素――对武汉市下岗职工的问卷调查结果”,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此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2期转载)
“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载《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求职者的社会网络及就业保留工资――以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为例”,载《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人力资本、再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载《
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5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社会影响应急对策研究”,载《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
“‘非典’期间的社会歧视现象及其成因分析”,载《
青年研究》2003年第10期
“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载《
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5期
“城市人口的阶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载《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当前我国城市职业流动的障碍分析”,载《
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5期(此文为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人事管理》[北京]转载)
“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载《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此文为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北京]转载)
“‘中间阶层认同’的缺乏及其后果”,载《
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城市公众对劳资冲突的主观感受及其后果”,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中使用的社会资本”,载《
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
“测量西部城乡居民的社会资本”,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China,载Inteligencia Empresarial,2006-11期
“受访者推动
抽样:研究隐藏人口的方法与实践”,载《社会》2007年第2期
“自然灾害中的社会资本研究”,载《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解读风险社会理论”,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6期
“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一项灾害的
社会学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此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期转载)
“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的信任基础初探”,载《经济管理》2007-21期
“北京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载《社会蓝皮书: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集群还是堆砌?对当前工业园区发展的反思”,载《
中国工业经济》2008-1期(此文为《人大复印资料高新技术产业化》转载)
“社会网络与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载《社会》2008-5期
“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载《
中国软科学》2008-5期
“免疫技术应用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初探”,载《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