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障村
东障村
东障村位于即墨区城东2公里处,现隶属即墨经济开发区。北邻蓝鳌路,东接青烟一级路,南傍墨水河,西靠中障村,村域内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区域总面积26公顷,其中耕地6公顷,工业商业用地8公顷,居民用地12公顷。2003年全村居民298户,总人口1216人
村庄由来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蓝氏裔由昌阳迁入黄埠,再迁入盟旺山右建村落户。继之,苏、李、尹先后来此安家落户。建国前,因居城外保障区域,故以小障村命名。1953年更名为东障村。
政区人口
现有蓝、苏、尹3姓,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49年,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2万元,1987年为12万元,2001年达到70万元。2003年经济总收入为4980万元。
1988年来,国家先后征用该村耕地300余亩,工业用地100亩,村民建房用地80亩,植树绿化用地20亩,由于种种原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至2002年,全村基本已没有农业用地,村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
1965年,该村建立第一个集体企业“东障村锚链厂”,有职工30余人,年产值6万元。改革开放后,全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二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96年,引进了第一个外资企业“英华印刷有限公司”(现称橡胶有限公司),占地10亩,投资100万元,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年上缴利润25万元。1997年,又先后引进“青岛南一鞋业有限公司”、“青岛亚南印刷有限公司”、“青岛牛仔喷砂有限公司”、“青岛神鹿电动车厂”等企业,每年上缴利润12万元。1996年,在即墨立交桥东北侧建起第一个小工业园,配套设施齐全。2002年12月,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定协议,在大庙山北、青烟一级公路西调整土地63亩,建立第二个小工业园。2002年,全村总收入6900万元,利税580万元。
自1962年始,该村陆续办起磨坊、粉坊、修缮队,年收入3万元。改革开放后,经济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日益活跃,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达300余人,年收入达200余万元。为使村民早日致富,该村利用地靠各类市场的优势,实施商贸兴村的策略,先后办起粮油、食品、批发零售商店,年收入约20万元。发展起服装、针织、小卖部、运输等行业,户均收入约2万元。第三产业已成为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社会事业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街道不整,没有合理规划。1978年,该村投资10万元,整修村内主要街道650米,路面硬化,路旁绿化,并铺设了地下污水管道;为使村民用电方便,先后投资20万元更换变压器,整修线路、安装路灯。投资10万元为村民铺设自来水管道。建国前,该村文化教育落后,仅以6间祠堂为校舍,大多数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60%。新中国成立后,办学条件不断改善。1972年,投资3万余元建起“东障小学”,占地2亩,共有教室、办公室26间,可容纳学生250余人,告别了土台子、黑屋子时代。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到2002年,全村共有50余人考入大、中专院校。1963年,村投资2000元办起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室,蓝俊世任“赤脚医生”(主治中医师,自学大专结业,发表医药学术论文20余篇,曾荣获“中华医学奉献金杯奖”),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目前,全村有医疗室2个,医务人员3人。
社会福利
自1950年以来,就开始出资补助烈军属、老复员军人、老干部、五保户、困难户、残疾人、工伤人员及现役军人,至2002年,总投资已达20万元;1978年,村民免费用上自来水,至2002年,村共投资40万元;1989年,村委会开始为村民缴纳“三提五统”费,至2002年,已经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126万元;从1999年开始,村每年按期给村民分配面粉、大米、油等生活用品,至2002年,此项投资已达185万元。2000年,即墨经济开发区建设开发区中学,该村投资15.2万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村庄由来
政区人口
经济发展
社会事业
社会福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