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松,男,江西南昌人,1959年3月3日出生,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湍流模式理论、湍流数值模拟与应用等。1978年考入
清华大学,1979年留学
英国,1983年毕业于
帝国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获
学士,1988年毕业于
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现为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航空航天学会会士(AIAA Fellow)。
学术兼职
符松教授是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担任AIAA Journal、《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u0026 Astronomy)副主编,Flow Turbulence and Combus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等期刊编委。同时,他还是
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除此之外,符松教授还担任The Aeronatical Journal(英国皇家航空学会会刊)、Trans JSASS(日本航空航天学会会刊)等
学术期刊的副主编。他是国际湍流剪切流学术会议(TSFP)、国际计算流体力学学术会议(ICCFD)、国际湍流传热传质学术会议(THMT)、国际工程湍流模拟与测量学术会议(ETMM)、国际航空科学大会(ICAS)、国际雷诺平均/大涡模拟混合方法学术会议(HRLM)、亚太国际宇航技术学术会议(APISAT)、
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ACFM)等委员会委员。2012年6月当选为国际计算力学学会会士(IACM Fellow),2013年10月当选为亚洲
流体力学委员会(AFMC)委员会副主席。近日,当选为美国航天航空学会会士(AIAA Fellow)。
研究领域
符松教授长期从事湍流模拟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他同时致力于航空航天领域的流体力学研究,成立了“航空技术中心”“清华-GE推进成立了“航与动力技术研究中心”和“清华-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欧盟第七框架科技项目(ATAAC、MARS),与
中国商飞、Airbus、GE航空发动机公司等开展科研合作。
湍流模式理论
符松教授在湍流模式理论这一高难度研究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非线性湍流模式。他提出了以三阶雷诺
应力为基础的Fu-Lahnder-Tselepidakis模式(已经被写入书籍和教材),开创了满足可实现性原理的湍流模式研究。根据客观
张量不变性的原理,提出了“基准”的压力-应变率相关项模式;提出一系列非线性涡粘性模式。
高超声速流动转捩模式研究
符松课题组基于流动稳定性理论和雷诺平均方法,提出了一种合理反映高超声速流动转捩物理的k-w-g三
方程转捩/湍流模式,具有预测飞行器高超声速
边界层流动转捩的能力。该转捩模式的应用范围还推广至复杂的叶轮机械流动中,精细模拟了叶轮机叶片表面流动的发展过程。该模式理论在我国航天航空研究等领域正在发挥重要作用,该模式也被
柏林工业大学(TUB)、德国宇航院(DLR)以及瑞典防务研究院(FOI)所采用。这项研究已经产生国际影响,符松应邀在航空航天领域顶级
学术期刊《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s》就高速流动转捩模式研究撰写综述论文。
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
符松课题组(LAST团队)开展了多方面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其中“机翼设计研究”在2010年
清华大学力学学科国际评估中,获得以
哈佛大学Huntchingson教授为首的评审团的好评。符松课题组(LAST团队)发展了基于SST涡粘性模式的RANS-LES混合方法,提出了与混合方法匹配的全速自适应耗散格式,克服了原始DES方法的近壁衰减、网格诱导分离、旋涡破裂靠前、
对数层不匹配、灰区等缺陷,成功应用于亚、跨和超和高超声速非定常湍流的精细模拟。2011年9月,成功主办第4届国际雷诺平均/大涡模拟混合方法学术会议(HRLM4)。
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
符松课题组(LAST团队)开展了多方面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其中“机翼设计研究”在2010年
清华大学力学学科国际评估中,获得以
哈佛大学Huntchingson教授为首的评审团的好评。
符松课题组(LAST团队)发展了基于SST涡粘性模式的RANS-LES混合方法,提出了与混合方法匹配的全速自适应耗散格式,克服了原始DES方法的近壁衰减、网格诱导分离、旋涡破裂靠前、
对数层不匹配、灰区等缺陷,成功应用于亚、跨和超和高超声速非定常湍流的精细模拟。2011年9月,成功主办第4届国际雷诺平均/大涡模拟混合方法学术会议(HRLM4)。
教学工作
讲授本科生国家级精品课程《流体力学》(双语),研究生《湍流模拟及其应用》。
近期论文
1. Wang L, Fu S, Carnarius A, MockettC and Thiele F. A modular RANS approach for modelling laminar-turbulenttransition in turbomachinery flow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Flow. 2013; 58: 36-59
2. Wang L, Fu S. Development of an intermittency equation for the modeling of the supersonic/hypersonic boundarylayer flow Transition. Flow, Turbulence and Combustion, 2011; 87(1): 165-187
3. S. Fu, C. Wang \u0026 Y. Guo (2011): Onthe minimal representation of non-lineareddy-viscositymodels, Journal of Turbulence, 12, N47
4. Xu GL, Xiao ZX and Fu S. Analysisof the secondary instability of the incompressible flows over a swept wing.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u0026 Astronomy. 2011, 54(4):724-736
5. Zhang Y., Chen H., Fu S.Improvement to patched grid technique with high-order conservative remappingmethod. Journal of Aircraft. 2011, 48(3): 884-893
6. Xu GL, Xiao ZX and Fu S. Secondaryinstability control of compressible flow by suction for a swept wing.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u0026Astronomy. 2011, 54(11): 2040-2052.
7. Huang J B, Xiao Z X, Fu S, ZhangM. Study of control effects of
vortex generators on a supercritical wing. SciChina Tech Sci, 2010, 53(8):2038-2048
8. Xudong Huang, Haixin Chen, Ke Shi,Song Fu, Aspi Wadia, CFD Investigation on 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asingTreatment of a Transonic Compressor.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Astronautics Inc, ISABE-2009-1185, 2009.9
9. Zhixiang XIAO and Song FU, Studiesof the Unsteady Supersonic Base Flows Around Three Afterbodies. ACTA Mech.Sinica, 2009, Vol. 25(4): 471-479
10. S.Y.Huang, S. Fu, Research of the rapid
压强strain correlation model in therapid distortion limit. Sci. China Ser. G-Phys. Mech. Astron., 2008, 51(9): 1380-1389
获得荣誉
2023年8月31日,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