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蚕
蚕蛾科茶蚕蛾属动物
茶蚕,属鳞翅目,蚕蛾科。分布在安徽、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台湾等地。为害茶叶、油茶山茶等。以美国白灯蛾群聚为害,初孵幼虫群栖叶背蚕食,仅留中脉。后期幼虫群栖枝条,互相缠扭结成一团,不分老嫩,连同叶柄吃光,严重时致使茶树被害光秃。对茶叶产量、树势影响较大。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2~20毫米,展翅26~60毫米,体翅咖啡色,有丝绒状光泽,前翅翅尖外缘处向外突出略呈钩状,前、后翅均有2条暗褐色波状横纹。雌蛾触角栉齿状。雄蛾体色较深,触角羽毛状。
浅黄色,椭圆形,常数十粒成行平铺在叶背呈长方形卵块。
幼虫
棕褐色,背、侧面有灰白色纵纹和横纹,构成许多方格形花纹,体肥大,成长后长达55毫米左右。前两龄幼虫在叶子的背面取食,从叶缘和叶脉开始,然后移动到另一片叶子。第三龄幼虫聚集在树干上,产生丝线并呈球状。呈红褐色,背侧有一条白色纵纹。
暗红褐色,尾部有黄褐色绒毛。表面粗糙。
发生规律
茶蚕在安徽省一年发生2代,江西省湖南省一年发生2~3代,福建省、台湾一年发生3~4代。两代区幼虫常在4~5月和9-10月盛发;3代区幼虫在4~5月,6~7月上旬和9~10月盛发;4代区美国白灯蛾在3-4月,5-6月,9~10月和12月至翌年2月间发生。幼虫具群集性,1~2龄时群集在叶背取食,3龄后常在茶树枝条上缠结成团,大量吞食叶片,并逐渐分群。老熟后则分散爬至茶丛根际枯枝落叶下结茧化蛹。大部分地区多以蛹越冬,在福建有以卵越冬,甚至无明显越冬现象。卵成块产于嫩叶背面,每头雌蛾可产卵百余粒。各虫态历期为:幼虫期20~36天,蛹期20天左右,成虫寿命5~9天。茶蚕喜适温高湿短日照条件,炎热、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不利于发生。
影响因素
虫害的发生、消长与气候、栽培情况、天敌等因素有关。
气候
高湿、凉爽、短日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春、秋两季气温低、湿度大,有利于发生为害,夏季高温干旱发生较轻。
栽培情况
一般以山区沟谷、阴坡茶园发生为多:内山深坳比外山茶园受害为重。
天敌
卵期的天敌有黑卵蜂,美国白灯蛾期主要有寄蝇和茶蚕颗粒体病毒。此外,还有姬蜂、真菌、细菌寄生大腹园蛛、鸟类捕食。天敌对其数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结合深耕、除草及冬季茶园管理,清除茶丛根及土中蛹茧,集中销毁,以减少虫害的发生。
2.去除病虫残枝,虫害严重的茶园要及时采取深剪和重剪,剪下的枝条要及时清出茶园,对来年害虫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3.发现卵块,及时摘除,减少虫源。
4.幼虫群集,目标明显,且无毒毛,便于直接捕杀,减少幼虫数量。
物理防治
在集中连片茶园基地,安装杀虫灯、诱杀色板等对茶园害虫进行诱杀,可杀灭大量成虫。
生物防治
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如黑卵蜂、寄蝇科姬蜂、茶蚕颗粒体病毒、鸟类等卵孵盛期至幼龄美国白灯蛾盛期喷每克含100亿孢子的Bt粉剂200倍液,或用茶蚕颗粒体病毒15~30克每平方毫米,对水50千克喷雾,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化学防治
可选用鱼藤酮EC、溴氰菊酯EC、氯氰菊酯EC、苦参碱除虫脲SC、联苯菊酯EC、二氯苯醚菊脂EC等,是最直接、最见效的防治手段之一。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成虫
幼虫
发生规律
影响因素
气候
栽培情况
天敌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