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蜥
鬣蜥科环颈蜥属的地栖性蜥蜴
环颈蜥(拉丁学名:Crotaphytus collaris),也称东部环颈蜥、俄克拉何马州环颈蜥、黄头环颈蜥,是鬣蜥科Crotaphytidae家族中的一种地栖性蜥蜴,主要分布在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之间。以其颈部和肩膀周围的黑色条纹而得名,这些条纹看起来像一条领子。环颈蜥是俄克拉荷马州的州爬行纲,被称为“山地炮弹”。
基本信息
食 性:以昆虫和它种蜥蜴为食
形态特征:全长20——35公分,分为5个亚种。头部具有黑白两色的项圈纹饰。彼此之间的体色均略有差异。唯雄性成体的喉部下方至腹部间会呈现出明显的蓝或橙色光泽。怀孕中的雌性体侧会出现橙色斑点或细幅横纹。此外,口腔内部为暗色状。
环颈蜥
生活习性:栖息于长有灌木,多岩石且干燥的向阳地。地栖性。在7——8月间产卵可达1——12枚。
简介
环颈蜥为极易饲养的种类,故常被当作初学者的饲养入门种。它们分布在美国的中南部至墨西哥间,为地栖型的蜥蜴。行动极为敏捷,栖息于长有灌木、多岩且干燥的地区。由于是产于沙漠干燥地带,所以在饲养时,对温度的需求,远高于一般森林性的蜥蜴
形态特征
环颈蜥头大,颈部具有黑白两色的环状纹饰。成熟的雄性蜥蜴喉部呈现蓝绿色或橘色;抱卵的雌蜥身体两侧有橘红色斑点或条纹。每年4至6月为交配期,产卵数不超过12颗。全长约为20至35cm。
环颈蜥活泼,头部大,身形矮胖,长有一条大圆尾巴和一对长后肢,颈部有一对黑色条纹,不在颈背处相接。雄性身体呈绿色,有黑色斑纹,拥有强壮的大腿和颅骨雌性和幼体身躯呈黄褐色和咖啡色。尾部无再生能力。
栖息环境
环颈蜥食性以昆虫和其他蜥蜴为主。形态特征全长20-35公分,分为5个亚种,头部具有黑白两色的项圈纹饰。体色有差异,雄性成体喉部下方至腹部间呈现出明显的蓝或橙色光泽。怀孕中的雌性体侧出现橙色斑点或细幅横纹。口腔内部为暗色状。栖息于长有灌木,多岩石且干燥的向阳地。地栖性。7-8月间产卵可达1-12枚。
分布与亚种
环颈蜥在美国西南部广泛分布,延伸至墨西哥北部。个体占据从岩石沙漠到草原的不同栖息地,偏好高温山地地区以实现最佳体温调节。多山地形为这些敏锐而高度警觉的蜥蜴提供了藏身之所。已确认有五个亚种,包括:
- Crotaphytus collaris auriceps – 黄头环颈蜥
- Crotaphytus collaris baileyi – 西部环颈蜥,以美国哺乳动物学家弗农·奥兰多·贝利命名
- Crotaphytus collaris collaris – 东部环颈蜥
- Crotaphytus collaris fuscus – 吉娃娃环颈蜥
- Crotaphytus collaris melanomaculatus – 黑斑环颈蜥
繁殖行为
繁殖季节从3月中旬到4月初开始,至7月中旬结束。雌性和较小个体首先从冬眠中出来,雄性约两周后跟随。蜥蜴在第一次冬眠后即可繁殖,但两岁及以上个体因体型较大,繁殖成功率更高。5月下旬,成年雄性和雌性进行求偶。成熟雌性产卵并在交配后约两周后将卵放在洞穴或石头下,可能继续产卵至6月中旬至7月中旬。卵孵化受温度影响,孵化期50到100天不等。一窝卵数量通常在4到6个之间,较大、较老的雌性可产更多。幼蜥孵化后完全发育,行为上独立于父母,因为环颈蜥不表现出任何亲代照顾行为。
生活习性
饮食习性
环颈蜥主要以昆虫和小脊椎动物为食,偶尔摄取植物材料。以蟋蟀科直翅亚目蜘蛛目飞蛾类甲虫、蝉及其他小蜥蜴甚至蛇类为食。饮食可能因年龄、性别和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幼年蜥蜴摄取与成年蜥蜴相同种类的食物,但食物摄入量会有所不同。成年雄性雌性在体型和食物摄入量相似,但所吃食物种类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有助于减少种内资源竞争。
行为特征
环颈蜥以两条后腿奔跑的能力而闻名,可以以每小时24公里的速度奔跑,通常在逃离捕食者时观察到。它们是日行性动物,大部分时间在高处岩石或大石头上晒太阳。作为高度领地性物种,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奔跑或战斗。雄性比雌性更活跃,参与追逐、战斗、展示和求偶行为,而雌性则更多晒太阳和觅食。
社会行为
环颈蜥是一夫多妻制的,雄性为了配偶进行激烈的领地行为,展示攻击性行为和交配竞争。雌性偏好身体色彩鲜艳的雄性,并考虑雄性提供的资源,如食物和领地,以确保繁殖成功。雄性通过侵略、巡逻活动和展示来保卫领地。领地所有者对邻居和陌生人的行为表现出差异,减少领地防御成本。雄性领地行为在繁殖季节内有所不同,6月份领地行为减少,更多参与求偶行为。这种成本效益策略展示了雄性环颈蜥的复杂社会行为和决策过程。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简介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分布与亚种
繁殖行为
生活习性
饮食习性
行为特征
社会行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