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楼位于
玄武区紫金山
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在中山陵与
灵谷寺之间的茫茫林海中,现为
孙中山纪念馆,是孙中山奉安中山陵后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专为收藏孙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并展出
奉安大典珍贵史料。
主楼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重檐歇山顶式宫殿建筑,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屋背及屋檐覆黄色琉璃瓦,正脊中央竖有紫铜鎏金法轮华盖,梁、柱、额、枋均饰以彩绘,整座建筑内外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极为壮观。
藏经楼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大部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主楼为宫殿式建筑,外观又像一座寺院楼,藏经楼以及碑廊、
碑刻是中山陵一处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在三楼屋檐正中悬有一方直额,上书“藏经楼”三字,黑底金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
武中奇题写。1987年5月7日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将藏经楼辟为孙中山纪念馆。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亲笔题的“
孙中山纪念馆”楷书阴刻六个鎏金大字横匾,悬挂在主楼底屋正门上方。
主楼共三层,底层为讲经堂,并有夹楼听座;二楼为藏经、阅经及研究室;三楼为藏经室总面积1600平方米。一楼中部大厅上高悬一座火炬形大吊灯,厅顶部饰有鎏金的八角形莲花藻井,显得豪华宏丽。
楼后有回廊式建筑,长125米,壁面镶砌的是
冯玉祥将军捐赠送的“三民主义”学说全文
碑刻,共青团6讲138块,计15万5千余字。每讲分别由当时的书法家张乃恭、
陈天锡、
连声海、李启琛、
叶恭绰、
郑洪年、
陈仲经、蔡允、胡涤、
彭醇士、
王宜汉、
李宣倜、王贤、邓粪翁等人书写,是一组书刻俱佳的珍贵文物。
僧房五间,建在中轴线上,僧房后建有东西厢房四间,东西碑廊各长125米,左右对称,环绕主楼与僧房。东西碑廊各25间,廊壁镶嵌爱国将领冯玉祥捐献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块,碑高1.9米,宽0.9米,碑文为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全文,计15.5万余字,都出于
中国国民党元老名家手笔。由苏州吴县石刻艺人唐仲芳带领弟子用了一年半时间完成。由于书写者不同,因此刻出的碑文风格各异。138块
碑刻是近代文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
日本侵略者侵占南京后,将主楼、僧房及碑廊付之一炬,主楼系用钢筋水泥构造,幸免于难,而碑廊因用砖瓦木结构,当时化为灰烬,仅剩碑廊基础及碑刻。“文革”期间,碑廊、碑刻与藏经楼一样也遭到严重破坏。战火中幸存的9间碑廊被拆,138块碑刻无一幸免。碑文被铁锤“过堂”'无一完好,碑毁字灭,见者无不哀叹。要使这组技术复杂且又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按原貌再现,任务甚是艰巨。经文物部门和专家学者多次研究修复方案,又经四个单位试修,最后确定选字刀法、风格、做法力争与原构件相符,在不准更新、不失原貌的前提下制订能粘接的粘接,能修补的修补的修复方案,基本恢复了原貌。
藏经楼前广场,矗立着一尊孙中山先生铜像,这尊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
日本好友
梅屋庄吉先生赠送的。早在1895年1月
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到
香港特别行政区,组织兴中会总部,这时与香港“梅屋照相馆”的老板梅屋庄吉相识,曾多次接受梅屋捐助的活动经费。不久
袁世凯窃国称帝后,孙中山先生被迫去日本,就住在梅屋庄吉家中。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典礼也是在梅屋家中举行的。
藏经楼作为
孙中山纪念馆馆内藏有中山先生经典著作、奉安照片等珍贵史料,用以展示孙中山先生史迹。大厅四壁镶嵌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巨匾,正面壁上镌刻
胡汉民手书《总理遗嘱》,两侧是孙中山手书“
人类进化,
世界大同”对联。主楼后面长达125米的大型碑廊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所著、长达15.5万字的《三民主义》全文。纪念馆一直到孙中山先生奉安60周年前夕才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