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Francis William Aston FRS,1877年9月1日-1945年11月20日),
英国著名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因发明质谱仪及发现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
同位素和阐明整数法则而著称。他是英国皇家学会和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会员,也是
俄罗斯科学院的荣誉院士。1922年,他因其在
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
诺贝尔化学奖。英国质谱学会颁发
阿斯顿·马丁奖章以纪念他。
弗朗西斯·阿斯顿出生于1877年9月1日,他是威廉·阿斯顿和范妮·夏洛特·霍利斯的第三个孩子和第二个儿子。他在英国
伯明翰的哈伯恩长大,并在哈伯恩教区学校接受教育,后来在
伍斯特郡的马尔文学院寄宿。1893年,他开始在梅森学院(后并入
伯明翰大学)攻读大学课程,师从约翰·亨利·波因廷学习物理,师从
弗兰克兰和威廉·蒂尔登学习
化学。在伯明翰大学的奖学金资助下,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了关于X射线和放射性的物理研究。1896年起,他还在父亲家中的私人实验室里进行有机化学研究。1898年,他获得福斯特奖学金赞助,成为弗兰克兰的学生,主要研究酒石酸化合物的光学性质。1900年起,他在
伯明翰的酿酒学校研究发酵学,并被W·巴特勒酿酒厂雇佣,直到1903年返回
伯明翰大学担任波因廷的助理研究员。
1909年,
阿斯顿·马丁成为伯明翰大学讲师。一年后,受
约瑟夫·汤姆逊的邀请,转投
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的研究被迫中断,期间被征募为皇家空军服务。战争结束后,他重新回到
卡文迪许实验室。1920年,阿斯顿成为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士,此后一直在剑桥居住。1921年,阿斯顿当选皇家学会会士,次年获得
诺贝尔化学奖以及皇家学会的休斯奖章。1945年11月20日,阿斯顿在英国剑桥逝世。
1903年,阿斯顿在
伯明翰大学研究放电管中的克鲁克斯暗区,很快便发现了“阿斯顿暗区现象”。阿斯顿加盟卡文迪许实验室时,汤姆孙已经在阴极射线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转而研究欧根·戈尔德施泰因发现的阳极射线。汤姆孙和阿斯顿使用
威廉·维恩发明的方法,通过
磁场使阳极
射线的粒子发生偏转,并通过
电场使具有不同电荷和质量的离子分隔开。这些实验的成果便是首个扇形磁场质谱计的诞生:使离子沿抛物线飞行,将其轨迹记录到底片上,从而测定其精确质量。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初期,阿斯顿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的两种
同位素的存在。后来由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研究中断了5年。1919年,他重回实验室,继续对氖的同位素进行研究。很快,他成功研制了第一台质谱仪,并相继制出性能更高的第二和第三部。借助这些具备电磁聚焦性能的质谱仪,他鉴别出至少212种天然同位素。通过对大量同位素的研究,他阐述了“整数法则”,即:除了氢以外的所有元素,其原子质量都是氢原子质量的整数倍。并且,通过质谱分析,他解释了造成实际值与上述法则偏差的原因是同位素的存在。阿斯顿一生发表许多论文,1922年出版专著Isotopes(《同位素》),1933年重印时更名为
质量spectra- and Isotopes(《质谱与同位素》)。月球上有以其名字命名的“阿斯顿环形山”。
阿斯顿·马丁热爱运动,定期到瑞士、
挪威等地参加越野滑雪、滑雪等冬季项目。年轻时,他花了相当多业余时间投入到自行车运动中。他还参与游泳、高尔夫(尤其是在
剑桥与卢瑟福等同事一起)、网球等运动,并且在英格兰、威尔士和
爱尔兰举行的一些公开赛中获奖。1909年,他到
火奴鲁鲁学习冲浪。出身于音乐世家的他,能够弹奏
钢琴、
小提琴和
大提琴,时常在剑桥演出。另外,他还热衷于在世界各地旅行,包括1908年前往
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的旅行,以及1938年至1939年再次访问这些地方。阿斯顿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对
天文学感兴趣,参加了多次探索
日食的远征。他从未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