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4月12日,湖南长沙万人空巷,在闻名遐迩的
岳麓山上,为发动护国战争,掀翻“
洪宪”王朝,埋葬帝制祸首
袁世凯,而献出年轻生命的
蔡锷,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蔡锷的生命虽然短暂,不足34周岁,就告别了他无限眷恋的祖国和人民,但他的生平业绩和精神遗产,却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蔡锷,初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出生在湖南宝庆县(今
邵阳市)一个清贫农家。5岁开始接受父亲的发蒙教育。6岁被邻村一家私塾招为伴读。11岁被当地名师
樊锥免费收为弟子。13岁参加童生考试,受到主考官
江标的赏识,补为县学生。1897年9月,经
湖南省新任学政
徐仁铸推荐,以优异成绩考人官绅合作培养新政人才的
时务学堂第一班,从此成为时任该校中文总教习
梁启超的人室弟子,开始直接受到他的维新思想的熏陶。
蔡锷在时务学堂期间,遵循梁启超的指导,认真阅读了他为宣扬
康有为改制学说而精心撰写的《读孟子界说》、《读春秋界说》二文,及《孟子》、《
公羊传》等书,撰写了数量可观的读书笔记,多数受到梁的表彰,称其“比例精当,见地莹澈”。打这时起,蔡锷便萌生了澄清天下的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