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普
三国时期的官员
郝普,字子太,三国时期义阳(今新野县)人,蜀汉零陵知府孙吴廷尉。
建安二十年(215年),吕蒙率两万士兵攻取长沙市零陵区桂阳县三郡,吕蒙传檄长沙、桂阳二郡,二郡望风归附,唯独郝普守城不降。吕蒙制造紧张气氛,当着郝普的好友——邓玄之调兵遣将,并告诉邓玄之,郝普已经是孤军无援,委托邓玄之帮忙劝降,郝普上当,打开城门投降了吕蒙。吴黄龙二年(230年),青州市隐蕃投降东吴,被孙权任命为廷尉监,郝普与其关系密切且经常抱怨叹息隐蕃屈才。 后来,隐蕃图谋反叛败露后被杀,孙权责怪郝普,郝普受到谴责,最终自杀。
郝普与傅士仁、靡芳并称为“蜀汉三叛”,现有跪像立于四川省绵阳双忠祠里。
人物生平
郝普字子太,三国时期义阳(今新野县)人,刘备从荆州进入蜀郡,任命郝普担任零陵郡太守。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吕蒙率两万士兵攻取长沙市零陵区桂阳县三郡,又令鲁肃率一万人屯于巴丘抵御关羽孙权当时在陆口,指挥诸军。吕蒙传檄长沙、桂阳二郡,二郡望风归附,唯独郝普守城不降。刘备亲自率领五万大军队向荆州赴援,又令关羽率领三万军队到达益阳市,争夺三郡。
吕蒙平定了长沙之后,率军奔赴永州市途中经过酃县的时候,就带上了南阳人邓玄之,邓玄之是郝普的老朋友,吕蒙想利用邓玄之劝诱郝普投降。时孙权给吕蒙送出紧急文书要部队回撤,吕蒙把文书隐藏后默不作声。他先进行军事部署,声称天亮就要攻城,布置完毕,他回头告诉邓玄之:郝普虽然知道忠义二字,但不明白时势,蜀汉左将军夏侯渊围困,关羽还在南郡应付孙权,他们自顾不暇,根本没有余力救零陵。城破之后,郝普会死无葬身之地。并要邓玄之向郝普陈述利害关系。邓玄之会见郝普,把吕蒙的意思转述给他。郝普信以为真,心中恐惧,打算投降。邓玄之先出城报告吕蒙,说郝普一会儿便到。吕蒙预先命令四名将领,各选百人,等郝普出城后马上抢入守住城门。不久,郝普出城,吕蒙迎上去,拉住他的手一起上了船。寒暄之后,吕蒙拿出孙权的紧急文书给他看,拍着手大笑。郝普接过文书,才知道刘备已到公安,关羽已到益阳市,自知中计,非常后悔。郝普入吴后,官至廷尉。
吴黄龙二年(230年),隐蕃的真实身份是曹叡曹派往孙吴卧底的间谍,他的任务就是在吴国担任高官,离间大臣之间的关系。青州市人隐蕃投降东吴,被孙权任命为廷尉监。郝普经常称隐蕃有王佐之才且与其关系密切,盛赞他有“王佐之才”,常抱怨叹息隐蕃屈才。 后来,隐蕃图谋反叛,事情败露后被杀,隐蕃的死也在东吴带来了涟漪效应,孙权对郝普说:“你此前极口称赞隐蕃,又为他埋怨朝廷,隐蕃反叛,都是因为你的缘故。”郝普受到谴责,最终自杀。
民间形象
郝普与傅士仁、靡芳并称为“蜀汉三叛”。
重要争议
三国志》卷五十四记载:刘备与孙权和好后,孙权归还了零陵,并把郝普还给刘备。
赵一清认为,孙权把郝普归还给刘备的事件不实。《三国志》卷六十二记载:在孙吴任廷尉的郝普因隐蕃叛乱败露受到谴责,最终自杀。
相关评价
郝普听说了世间关于忠义的故事,就准备照着去做,但是不明白(当前的)时势。(吕蒙评)
古代的叛逃大臣都是因为礼法上的逼迫,其怨恨源于上司,以致不顾忠节叛逃。国难当头不匡扶援救,反而投降吴军,最后被两国臣民耻笑。(杨戏评郝普、靡芳等四人)
人物关系
资料来源
文艺影视
资料来源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民间形象
重要争议
相关评价
人物关系
文艺影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