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麟(1862年~1918年),别名正豫,字瑞徵,柳街乡人。他敏慧过人,5岁其父授之以书,渐长即能赋诗作对。6岁丧父,家境日衰,其母
张姓,尽售其田,以偿债所余,佃田耕作。他家劳力既乏,生活十分困难,有人劝其弃学,昌麟愤然曰:吾家虽贫,诗书不可不读。
伯父王丹书闻其言,喜其慧而有志,挈之于家,悉心教授,昌麟得以诵读如故。
清光绪五年(1879年),王昌麟以案第一入县学。七年(1881年)以高材生选入尊经书院,从
王闿运学《周礼》,并攻文字、音韵、训之学。十一年 (1885年),昌麟随王壬秋返
湖南省,从学于湘绮楼。十四年(1888年)回蜀,应乡试,中戊子科举人。次年赴京会试,春闱不第。适王壬秋先生寓居
天津市,又与秀山李瑶琴同赴津门,追随王壬秋先生,聆听教益。王昌麟从壬秋先生7年,学业日进,深得同辈尊崇。十六年(1890年)会试不第,应戊子科房师、
射洪市县知县谢品峰之聘,前往射洪讲学。二十年(1894年)考入国子监南学,得窥太学所储四库全书,学益渊博。3年中,月考名列第一,二十有四,深为
祭酒张文达所器重,是以管学大臣
翁同龢与徐甫阝等连衔奏荐,行将用。适逢
八国联军入寇京师,朝野震动,昌麟不得已由晋越秦南归故里,主讲于灌县岷江书院。昌麟讲授经史、诗文、辞义,论述中国文学史略,竟委穷源,娓娓不倦,远近受业者百余人。三十二年(1906年)应聘任教于眉属
川东师范学堂,旋被选授
铜梁区训导。不久,又至重庆府中学任教。三十四年(1908年)调四川高等学堂任国文教员。次年被选为
四川省咨议局议员,参与讨论、修正
保护森林、整理
川汉铁路公司、预造征兵资格、改革盐务、剔除征收丁粮捐税积弊等议案。
王昌麟经史、辞义之外,还精通绘画,其诗文亦有很高的成就。在他选入尊经书院时,他写有《辛巳除夕》一诗:“蓝衫换却旧鹑衣,翰墨功名尚觉微。十二年中尝胆久,三千人里夺标归。榜先黉首颜知汗,檄调高材学可肥。献岁杯盘须整洁,北堂乘兴醉斜晖。”很生动地描述了他以高材生入选时的喜悦心情。
他在南学就读时,写了很多诗文,其中不少佳作。如他的《落叶》《红叶》:“汉苑秋深蝉怨别,
洞庭湖波起雁惊飞。空山掩翠银床冷,故国题红锦字稀。”“翻覆落霞风未定,玲珑残照雨初收。休论关塞胭脂色,好作湖山绮丽游。”“金井梧桐催夜雨,青溪茅屋压新霜。”“怕忆寒砧凄断处,隔帘风扫一阶黄”等佳句,都以用典精确,词句凝炼,广阔深沉,为公卿交口赞誉。
王昌麟的山水诗,雄浑凝重,如《云栈》:“地成千古险,天遣五丁排。远道行方觉,奇山到处皆。车声时断路,马耳屡摩崖。便拟看双剑,高吟豁壮怀。”以凝练之笔,刻画出一幅绚丽多姿、雄奇兼有的山水画卷。
王昌麟有不少抚时感事之作。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德国派遣舰队强占胶州湾,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他对清廷丧权辱国,愤懑于怀。写下《闻胶州事有感》:“鞭尽山中石,难填海上波。敌情今已见,天意竟如何?……王师循舍退,虏舰破冬来……徒怜
青岛市上,空筑
射蛟台。大小珠山地,悲声彻海隅。愤农思自梃,骄虏说租。何计移鲸窟?还闻罢
虎符。莽苍成积气,真触杞人嘑!”悲愤之情,跃然纸上。他疾呼:“江东如掌地,晋宋以兵存。自保非无术,除和愿别论。骑羊夷使踞,屠狗古人尊。无用轻贫贱,儒冠舌已。”表达了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王昌麟的一些以赠别、怀旧为题材的诗篇,如《秋夜怀人》:“桐荫凋尽客都门,病里怀人晓复昏。
屈原离骚和雨读,
江淹别赋与花论。河汉影高胡雁过,帘帷籁寂草虫喧。怜君独步空阶上,落叶萧萧欲断魂。”亦清新可诵。
王昌麟对
都江堰水利建设非常关心,对治理都江堰有独到的见解。他在《都江堰水利说》一文中,以
黄河之患论证都江堰治理之法。他说:黄河为患,乃不遵
大禹疏浚沟洫,因势利导,徐而束之,以达于海之
良法。若遇河溢,则囊沙以障之。泥愈积,堤愈高,遂有河决之患。若不深淘其千百年所积之沙石,则河患不息,冰凿内外两江。灌溉成属之田,其意不仅在富民,亦将以杀水势也。
岷江水自万山来,沙石?刷而下,日渐积聚,横亘江心,任其累塞,必有江患。江既溢,堤不能不高。石愈积,堤愈高,黄河之续矣。所谓深淘滩,低作堰六字,实治理
都江堰之名言。今都江堰仅遵冰故训而已,大禹旧法废于
中原地区,其患如彼。冰之垂训存于成属,其利如此,智者知所择矣。他所著《覆都江堰大修难缓请及早动工议》一文,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不特为西川农田水利关,实全川大利大害所在为立论根据,列举四端,即:水灾不可长,堰水不可乏,天幸不可常,前功不可弃,论述都江堰急需大力整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王昌麟为人
耿介,不苟取与,处世以诚,待人以礼,飘泊一生,才未竟用。民国7年(1918年)12月病逝,终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