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743年),唐朝宗室,神武军的创建者,系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之孙,初封嗣江王,后改封信安都王。
李祎以孝顺与爱护弟弟闻名,少年时就有远大志向。
景龙四年(710年),他担任太子仆射、徐州
长史,并加封
张果老,后继承江王
爵位。景云年间,他历任多州刺史;至
开元时期,转任蜀、濮等地
刺史,以清廉严明的政绩著称,后升迁为
光禄卿、将作大匠。李祎因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丧期后复出。开元十二年(724年),他被封为信安郡王,后担任左金吾卫大将军、朔方节度副大使,之后又晋升为
礼部尚书。开元十七年(729年),李祎率军抵御
吐蕃,成功巩固边疆并扩展领土千余里。开元十九年(731年),作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他领导战役大败奚和契丹,因军功加封
开府仪同三司,兼任关内支度、营田等职。晚年,李祎被授予太子少师、太子太师,
天宝二年(743年)因病逝世,享年八十多岁。其生平事迹被详细记载于新、旧《唐书》。《全唐诗》亦收录其诗歌一首。
李隆基评价他“器能之美,宗室所推。才堪应务,久当於任委。”
人物生平
忠孝友悌
李祎,少年时有远大志向,孝敬母亲,与家人相处和睦,对待非同母所生的弟弟
李祗异常爱护,因善待弟弟而闻名。
景龙四年(710年),他担任太子仆射一职,并兼任
徐州市长史,同时加封
张果老。在其继承吴王
爵位时,他主动请求将封号让予弟弟李祗。
李显对此忠义行为予以赞扬,特意让他承袭了
李世民第十三子
李嚣的爵位,封其为江王。
景云元年,他又接连担任德、蔡、衢等州的
刺史职务。到了
开元年间,多次调动为蜀、濮等地的刺史,他以清廉严谨著称,赢得了官民的敬畏,逐渐受到重用,后调回中央任
光禄卿,再晋升为将作大匠。因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丧期过后复出仕为瀛州刺史,再次上书请求服满三年丧制,得到批准。十二年(724年),他的封号改为信安郡王。十五年丧期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左金吾卫大将军、
朔方郡节度副使,负责节度事务,同时代理
御史大夫职务。不久后升迁
礼部尚书,依然担任
朔方军节度使。
一战成名
在此之前,石堡城被
吐蕃占据,吐蕃频繁侵扰河右地区。
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朝廷命令李祎与河西、陇右两地商讨伐石堡城(今
青海省源县日月乡石城山)。到达前线后,李祎集结部队,确定了进攻日期。然而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石保城是吐蕃东境重要军事据点,吐在此处留有重兵把守。而且石堡城地处遥远,非常险峻,易守难攻,军队一旦深入却无法攻克,那将是有去无回。所以在展开军事进攻前的作战会议上,
唐军诸多将领都反对进攻石堡城。李祎没有听从众将领的意见,他选择出其不意展开突袭。唐军在李祎的带领下星夜兼程,突然出现在石堡城下,毫无准备的
吐蕃守军完全无法抵敌,只能弃城而走。李祎在攻陷石堡城后,没有因为其地遥远,深入吐蕃境内,就率军返回,而是分兵据守石堡城,封锁敌方通道并阻挡住了吐蕃军队的反扑。随后唐军以石保城为支点,四处出击,开拓边境千余里。此次出击,唐军取得了军事胜利,吐蒂赞普派遣使臣入朝觐见,请求在
赤岭展开互市,
李隆基准许了吐蕃的请求,并且将石堡城改名为振武军。
再立大功
开元十九年(731年),契丹部落领袖
可突干杀害其王邵固,并带领部族向突厥投降。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李隆基正式任命忠王李浚担任
山西省、
河北省行军大总管,李祎担任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
户部侍郎裴耀卿担任副总管,率领大军北上讨伐契丹。由于忠王李浚只是挂名,李祎才是实际总指挥。为了更有效地打击契丹,李祎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以他和
裴光庭为首,一路则由新任幽州节度使
赵含章率领,两路大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进攻契丹。两路大军将在松漠都督府会师,以期一举击破契丹。
赵含章部队出塞不久,即遭遇了由
可突干率领的契丹与奚族联军。双方刚交战,可突于军队却意外撤退。赵含章此前没与契丹军队交过手,加上立功心切,陷入对方的埋伏圈,经奋力拼杀,终于杀出重围。李祎和裴光庭这一路的进展则要顺利得多。他们一路过关斩接连击败奚族、契丹部众,很快就到达了松漠都督府。可突于得到消息将后,审时度势一番,选择暂避
唐军锋芒,率领残部往更深远处的山谷地带躲避。不过原本跟随他的奚族人产生动摇,这些人起初也是受他胁迫才一同造反的,如今见大势已去,奚族首领李诗琐高立即带着五千多人向李祎投降。随后,
李隆基下旨封李诗琐高为归义王,兼归义州
都督,所辖部众全部被安置在了
幽州境内。
战后,李祎因功被加封
开府仪同三司,并兼任关内支度、营田等使,以及采访处置使,同时他的两个儿子也获授官职。尽管李祎立下显赫赫战功,但遭到当权者嫉妒,导致其赏赐并不丰厚,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惋惜。
寿终正寝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祎职位升
兵部尚书,并担任
朔方郡节度大使。一段时间后,外调为
衢州市刺史,不久又历任
滑州、
怀州两州刺史。
天宝初年,他被授予太子少师之职,因年岁已高,准许退休,后又被任命为太子太师。天宝二年(743年),李祎患病去世,享年八十多岁,皇帝闻讯后深感悲痛并惋惜良久。
个人作品
李祎具备一定的文学才能,《
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作品《石桥》。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治家严谨
李祎家风严谨,善于教导子女,孩子们皆有良好的名声。其中三个儿子:
李峘、李峄、
李岘,都达到了比较显赫的官位,并各有传记记述。“李氏三兄弟同居长兴里第,门列三戟,为时人所荣。”
功高遭嫉
开元十七年(729年)六月,晋升
黄门侍郎位同宰相的
宇文融,对李祎与
兵部尚书萧嵩的密切联系感到威胁,担忧其军事威望对自己仕途构成妨碍。宇文融试图通过
殿中侍御史弹劾李祎,指控其军权过重,意在引发皇上的猜忌。李祎在灵州(今宁夏灵武)提前得知,随即致信
玉真公主,说明情况,请求她向
李隆基澄清误会。玉真公主虽半信半疑,仍尽责告知玄宗。玄宗持保留态度,静待事态发展。直至九月中旬,殿中侍御史李寅正式弹劾李祎,指控李祎拥兵权重。
李隆基震怒,立即将宇文融贬为
汝州市刺史。
人物评价
器能之美,宗室所推。才堪应务,久当於任委。(唐玄宗李隆基 评)
代济盛德。(唐银青
光禄大夫、尚书
工部侍郎徐浩 评)
祎少有志尚,事母甚谨,抚弟祗等以友爱称;政号清严,人吏畏而服之;祎居家严毅,善训诸子,皆有令名。(《旧唐书》 评)
李祎,
唐朝宗室名将,神武军的创建者。李祎少年有志,英勇果敢,曾大破
吐蕃、奚和契丹,
李隆基赞其“器能之美,宗室所推”。历任诸州刺史,治理有方,“政号清严,人吏畏而服之。”(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后单长涛 评)
李祎之于衢州烂柯山,之于衢州烂柯文化,“可谓开张道枢,发明蒙晦者矣”(大理评事严绶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