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智伟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单智伟,男,汉族,1974年2月出生,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匹兹堡大学,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截至2023年,单智伟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米兰理工大学联合设计与创新学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同时,单智伟还身兼多种学术职务。
单智伟,199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本科,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当年到美国劳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他加入纳米力学制造商Hysitron公司,先后任部门经理和应用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单智伟开始与西安交通大学开展合作。2009年,单智伟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010年,单智伟回国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同年,单智伟任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还和Hysitron公司合作筹建了“Hysitron中国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单智伟当选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2016年,单智伟当选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7年,单智伟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2018年,单智伟当选西安欧美同学会会长。
截至2020年4月,单智伟在包括《自然》《科学》《自然—材料》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89篇,SCI引用超过4286余篇次,单篇SCI引用最高560篇次,组织和共同组织24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做或署名报告230多个。相关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美国TMS学会轻金属分会基础研究最佳论文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奖项。2021年12月,单智伟被国际镁科学技术奖2021年度颁奖大会授予“年度人物奖(Person of the Year)”。
人物经历
1992-1996,吉林大学,材料与工程系,学士
1996-1999,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9-20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助研;
2001-2005,匹兹堡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
2005-2006,美国劳伦兹国家实验室,国家电镜中心博士后;
2006-2009,美国Hysitron公司,先后任资深研究员、部门经理及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任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材料科学与工程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进展》杂志副主编,2018美国材料学会期刊(MRS Bulletin)和《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第五届编委会委员,中国电镜学会常务理事及聚焦离子束专业委员会主任,第四届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公司委员会战略委员。
主要成就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方向包括:1)探索并优化材料、尤其是微纳尺度材料的结构与性能;2)应用和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先进制备、测试与表征技术;3)以原位、动态、定量为主要特征的优异技术和设备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模拟,选择典型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和本领域以及相关领域专家与学者的有效合作,力求系统的建立起微纳尺度材料结构(成分,晶体结构,缺陷,尺寸,样品几何,表面,界面等)与性能(力,电,热及其耦合作用)间的定量关系,并为这些材料的最终应用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应用和发展定量的原位变形技术(压痕/压缩/弯曲/拉伸等)对材料研究中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探索。
科研项目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多场耦合下材料微观缺陷演化的原位定量高通量实验表征(463万元),课题负责人,2017.7-2021.6
技术合作:新型炼镁工艺联合技术研发(300万),项目负责人,2018.4-2019.6
技术合作:镁基新材料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1000万),项目负责人,2018.7-2019.12
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配套项目基金(200万元),项目负责人,2010-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万元),项目负责人,2010-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微米金属单晶的变形行为及晶体学与尺度效应(180万元),主要参加人。
美国能源部:定量的原位透射电镜拉伸装置(一、二期)(85万美金),项目负责人,2007-2010。
学术成果
在包括《自然》,《科学》,《自然—材料》,《自然-通讯》,《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SCI引用超过760余篇次,单篇SCI引用最高217篇次。其中2010年发表在《自然》和《自然—通讯》上的两篇文章是单智伟教授回国后发表的前两篇文章;组织和共同组织了7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担任6次国际会议分会主席;做或署名大会邀请报告34个,大会普通报告36个,主持科研项目4项(包括美国两项),作为研究骨干参加科研项目4项(包括美国两项),创建和共同创建两个国际研究中心;主持经费合计近6000万元人民币。以下为一些代表性工作的简介:
发现金属变形孪晶的强烈晶体尺寸效应(《自然》,第二作者,2010)
单智伟教授和同事们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选取六方晶体结构的钛-5%铝合金单晶中以孪晶变形为主导塑性变形方式的晶体取向,运用纳米力学测试仪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孪晶变形在微小尺度材料中的行为规律和机理。结果发现,当外观几何尺度减小到微米量级时,与相应宏观块体材料相同,材料的塑性变形仍以孪晶切变为主,但其能够承受的最大流变应力表现出很强的尺度依赖性(最高达到宏观值的8倍左右)。分析表明,其实验测定的Hall-Petch关系的幂指数接近于1(远高于多晶的0.5)。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当晶体的外部几何尺度进一步减小到1微米以下时(远大于多晶纳米材料强度极值对应的20纳米),孪晶变形被位错滑移变形完全取代。同时,Hall-Petch幂律关系不再适用: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流变应力转而呈现出一种接近于所用材料理论强度水平的“应力饱和”现象。由此,文中提出了以螺位错为媒介的孪晶变形“受激滑移”模型,得到Hall-Petch幂律指数的理论值为1,与实验值吻合良好。并且由于仅有小部分(1%左右)的位错可以作为极轴,而晶体尺寸愈小,就愈难于利用螺型位错的极轴作用将两个相邻的滑移面有效地耦合在一起而形成孪晶,从而完美地解释了孪晶变形具有强烈的晶体尺寸效应和“尺寸愈小、强度愈高”的内在原因。
由于试验发现的临界转变尺度是在工程上很容易实现的微米向亚微米过渡的范围,因此,此项研究结果不仅对于系统认识微小尺度材料的力学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微电子元器件与微机电系统(MEMS)所用材料的性能表征评价与设计、特别是利用其强度的强烈晶体尺度效应进行微纳加工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项工作发表在2010年1月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单智伟教授以西安交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第一篇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
发现高能电子可导致玻璃态二氧化硅小球的室温超塑性(《自然-通讯》,通讯作者,2010)
在单智伟教授与其它同事合作指导下,单智伟教授的博士生汪承材利用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和Hysitron中国应用研究中心的实验平台,研究了高能电子对亚微米尺度玻璃态SiO2球体力学行为的影响。试验中令人惊讶地发现即使是低强度的电子辐照也可以急剧的地提高玻璃态SiO2球体在室温附近的塑性变形能力;而且,无电子辐照时玻璃态SiO2球的流变应力远大于有电子辐照时的流变应力,差别达4倍之多。这是人们首次定量的研究高能电子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与此同时,北京工业大学张泽院士、韩晓东教授课题组的原位透射电镜拉伸试验表明,高能电子辐照下玻璃态SiO2纳米线可呈现超塑性,均匀延伸率可超过200%。为了揭示电子束促进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马恩教授课题组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SiO2纳米线的变形过程进行模拟。分析表明,高能电子可使玻璃态SiO2产生很多结构缺陷和价键缺陷,如悬空键等。这些缺陷将会促进不同Si-O键之间的原子互换,从而使得塑性的载体,即原子团簇的转动和迁移成为可能;同时,纳米材料超小的体积使得玻璃态SiO2的流变应力大到足以满足原子键互换和团簇迁移所需的应力;相应的理论计算进一步确认了在上述试验过程中电子束引起的温度升高很小。这些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会对该类材料在微纳尺度上的加工和集成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而为脆性材料,如氧化物玻璃的应用开辟出崭新的途径。同时也拓宽了电子束这一常规材料表征工具在材料加工方面的应用。该项工作发表于6月1日在线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038/ncomms1021)。单智伟教授的博士生为并列第一作者,单智伟教授为并列通讯作者。
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单智伟教授2010年发表在《自然》系列杂志上的第二篇文章,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第二篇《自然》系列文章,同时也是单智伟教授以通讯作者身份在西安交通大学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在亚微米尺度的单晶中发现了机械退火和反常硬化现象,从而令人信服地验证了此前备受争议的位错匮乏机制(《自然材料》,第一作者,2008)
采用聚焦离子束加工亚微米金属试样,并结合定量原位透射电镜下变形方法,发现a)用聚焦离子束制备的亚微米单晶镍圆柱体中包含有高密度位错。在外界应力的作用下,这些亚微米晶体中的位错密度会剧烈下降,甚至形成一个无位错的完美晶体。b)不同于传统的应变硬化,亚微米晶体中的应变硬化来自于位错或位错源的匮乏。这些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她不仅揭示了微纳米尺度立方晶系金属奇特力学行为的内在原因,而且用令人信服的实验明证了由斯坦福大学WilliamsNix研究团队所提出的,但此前饱受争议的微尺度金属变形的位错匮乏假说。以上结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2008年二月的《自然·材料》杂志上(Shan Zhiwei, et al.Nature Materials, 7: 115-119,2008)。同期发表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Hemker教授和斯坦福大学Nix(WD.Nix美国三院院士,材料力学行为国际权威学者)教授的评论文章给予该工作高度评价:“该工作为解释微尺度单晶强度尺度效应的”位错匮乏理论“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并且这种直接观察的方法为理解纳米尺度的材料复杂行为提供了亟需的清晰图象。”(Hemker KJ, Nix WD.Nature Materials.7:97-98,2008)。该工作已被包括发表在《自然》、《科学》等顶级刊物上的文章引用超过93次。
发现纳米晶的空心硫化镉球体不仅能够支撑理论强度的应力,而且具有相当大的变形能力(《自然材料》,第一作者,2008)
纳米晶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和硬度,但是其塑性却近似于脆性材料。为了提高纳米晶材料的塑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提出了诸多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归为两大类:应变硬化和应变速率硬化。但是,这些努力不可避免的要以牺牲强度为代价。受到空间结构材料的启发,单智伟教授提出把纳米材料合成为一定的空间结构将可能得到同时具有高强度和大变形能力的材料。基于这种想法,单智伟教授选取球壳由纳米晶组成的硫化镉空心球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透射电镜下力学性能测试并结合有限元分析对纳米晶硫化镉构成的中空的纳米球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种结构具有极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变形能力。同时,基于本研究所开发出来的试验技术使的定量、直接、高效地测量纳米粒子的力学性能成为可能。上述工作以全文(Article)的形式发表在2008年12月的《自然材料》杂志上。单智伟教授为第一作者。
证明可以通过合适试验设计扑捉到纳米晶中的位错动态行为(《物理评论快报》,第一作者,2007)
通过采取一种拉伸诱发变形,保持载荷并于不同时间在同一区域内拍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像的方法,成功地观察到了纳米晶中位错的动态变形行为。本工作不仅验证了关于应力可以使位错在纳米晶中稳定存在的猜测,并且推翻了此前分子动力学模拟关于纳米晶中位错动态行为无法通过真实的试验来观察的论断。
实验证明了关于材料初始塑性的一些公认假说可能是不精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自然材料,第三作者,2006)
利用定量的原位透射电镜变形技术,发现a)噪音级别的力即可让位错在完美晶体中成核;b)包含高密度位错的铝晶粒可支撑理论强度的剪切应力(~2.2GPa)。这些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用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明了公认的一些假说,即:i)在纳米压痕试验中,第一次显著的位移/力突变对应于材料的初始塑性变形;ii)只有完美晶体才能支撑理论剪切的应力这两种假说是不精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以上结果以第三作者身份发表在2006年的《Nature Materials》杂志上。
LBL(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作为头条研究新闻进行了报道。同时,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科技新闻以How Nanocrystals Crumple: “New Window into Deformation of Nanoscale Materials为题对该工作进行了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
确证了晶界主导的塑性可成为纳米金属晶体一种显著的变形机制(《科学》,第一作者,2004)
晶体材料的塑性行为通常主要由晶格位错的成核和运动来控制。通过创造性利用原位透射电镜拉伸技术和暗场成像相结合的方法,单智伟教授对平均晶粒尺寸为10纳米的纳米晶镍的变形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晶界主导的塑性在该晶体变形过程中已成为一种显著的变形方式。而且,在变形后的单个晶粒中发现了晶格位错的存在。分析表明这种变形方式的变化源于下述两种机制之间的竞争:位错的成核和运动以及扩散辅助的晶界变形过程。本工作从实验上为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所预测的随着晶粒尺寸减小,纳米晶金属存在一个峰值强度这一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为理论研究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提供了坚实的实验证据。
该工作得到美国Science杂志两位评审人的高度评价。一位评审人写道:”就揭示晶粒转动而言,该工作是目前最好的“,”这是一流的研究工作,值得Science发表“。另一个评论道:”这项工作是新颖的,出人意料的,对纳米结构金属领域而言是很重要的发现“。
Science编辑部在发表该文的同时,还在同一期的”Perspectives“栏目上刊登了国际知名学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马恩博士对该工作的专门评价文章(Science News, ”Watching the Nanograins Roll“, by E.Ma, Vol.305, 30 July 2004, P.623-624)。马恩博士指出,”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当晶粒尺寸减小到10个纳米左右时,晶粒转动机制将会启动并可能主导变形过程。尽管许多年来人们都在寻找这样的证据,令人信服的直接的实验证据却一直没有找到。“”运用原位暗场透射电镜技术,作者们记录了在变形过程中邻近的晶粒通过频繁的转动形成大的晶粒团聚物的过程“。论文主要结果在同期的”Perspectives“和”This Week in SCIENCE“两个栏目被进一步介绍。同时Materials today和LBL(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均作为头条研究新闻进行了报道。该论文已经被SCI引用超过213篇次。
学术论文
黄龙超,刘南君,王章洁,郑芮,刘博宇,王文斌,单智伟.高纯铁的研发进展及展望[J].中国材料进展,,:1-11.
黄龙超,孙妮娜,王章洁,单智伟.单晶铝的负应变速率敏感性[J].电子显微学报,2021,40(05):550-557.
吴海,高霄鹏,柴东朗,单智伟.Cu对Mg-8Al-3Li合金力学与腐蚀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22,(02):31-35.
范传伟,付琴琴,郭朝维,朱晓东,单智伟.数据驱动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管理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03):274-277.
陈荣石,周波,李吉林,单智伟.铸造高强耐热Mg-Y-Nd(-Gd)-Zr和Mg-Gd-Y-Zr系镁合金组织性能和铸造缺陷对比[J].铸造,2021,70(01):15-20.
杨博,刘博宇,杨,单智伟.浅析高纯原材料的重要性——以金属镁为例[J].中国材料进展,2020,39(Z1):576-584+557-558.
王悦存,周凡,葛延峰,周根树,蒋百灵,单智伟.镁合金表面改性与防护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20,39(02):100-112.
刘清,闫宏,单智伟,陈荣石,韩恩厚.WE43镁合金壳体熔模铸造工艺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J].铸造,2019,68(11):1273-1277.
李巨,单智伟,马恩弹性应变工程[J].中国材料进展,2018,37(12):941-948+993.
艾菲,徐玲,崔传勇,单智伟.一种镍钴基合金的γ′相在高温下析出行为的透射电镜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18,37(05):442-449.
解德刚,李蒙,单智伟.氢与金属的微观交互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8,37(03):215-223.
付琴琴,张朋诚,单智伟.一种基于聚焦离子束技术的环境透射电镜光阑清理方法[J].电子显微学报,2016,35(06):538-543.
单智伟,刘博宇.Mg的{10■2}形变孪晶机制[J].金属学报,2016,52(10):1267-1278.
付琴琴,单智伟.FIB-SEM双束技术简介及其部分应用介绍[J].电子显微学报,2016,35(01):81-89.
田琳,付琴琴,单智伟.聚焦离子束在微纳尺度材料力学性能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材料进展,2013,32(12):706-715+751.
单智伟.2013美国材料研究协会秋季会议[J].中国材料进展,2013,32(12):764-765+751.
单智伟,付琴琴,田琳.编辑导语[J].中国材料进展,2013,32(12):705+751.
单智伟.微纳尺度晶体材料的结构与力学性能[A].中国晶体学会.中国晶体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电子衍射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中国晶体学会:中国晶体学会,2012:1.
李志成,单智伟,吴亚桥,贺连龙,徐永波.压痕诱导单晶GaAs非晶相变[J].金属学报,2000,(04):337-340.
单智伟,杨继红,刘路,李志成,谭若兵,徐永波.单晶Ni_3Al裂纹扩展的TEM原位观察[J].金属学报,2000,(03):262-267.
社会活动
2010年正式全职回国后,先后筹建创立“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Hysitron中国应用研究中心”及“西安交通大学日立研究中心”等三个国际化研究中心和一个省级中心,即“陕西省镁基新材料工程中心”。
获得荣誉
相关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美国TMS学会轻金属分会基础研究最佳论文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21年12月,国际镁科学技术奖2021年度颁奖大会成功举办,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单智伟教授被授予“年度人物奖(Person of the Year)”。
参考资料
单智伟.西安交通大学.2023-12-30
ZhiweiShan.西安交通大学新港报告.2023-12-30
单智伟:回到“原点”显身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3-12-30
单智伟.西安交通大学.2023-12-30
单 智伟.西安交通大学.2023-12-30
现任领导.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01-03
单智伟.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12-30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2023-12-30
材料学院举行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就职大会.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2023-12-30
单智伟.西安交通大学.2021-12-30
单智伟.中国知网.2021-12-3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社会任职
主要成就
研究领域
科研项目
学术成果
学术论文
社会活动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