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是中方与国外投资方共同成立的项目, 国外提供技术、人才、品牌等在国内组装生产,但核心技术还是由国外掌握。
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中外整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的前身)于1983年5月5日正式成立。拥有“Jeep”和“Mitsubishi Motors”两大车型品牌。合资车经历了1983-2017年的外资股比限制期,2018-2022年的外资股比开放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合资品牌市场占有率始终稳压中国自主品牌。2018年,中国汽车合资经营之路走进外资股比开放期,中国汽车市场迎来全面开放竞争期,一些合资品牌在大浪淘沙之下走向没落。
2023年上半年,在
新能源汽车加速提升市场销量的背景下,日德引领的合资车企迎来销量全面下滑。今年上半年,合资车企累计销量为480万辆、同比下滑4%,在华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60%跌至50%以下。取而代之的是,中国自主品牌车企通过新能源赛道实现了销量上的弯道超车。中国车企会扩大在海外的布局规模,初期以整车进口或CKD模式在海外构建品牌,中长期则转向本地生产,通过建立整车+本地化工厂的保障体系确保新产品在海外的长期供应。
历史沿革
起源
中国汽车工业是从生产中型载货车开始的,在成长之初,中国的汽车工业呈现着“只有卡车没有轿车”“只有公车没有私车”“只有计划没有市场”的困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乘用车汽车总产量中的比例仍然为2.69%,且当时混杂的国产轿车厂商资质不齐,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
1978年10月,通用董事长率团来华,在与中方探讨重型卡车技术引进项目时,建议中国最好采用“中外合资”的形式来经营。当时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接到关于合资的简报后批复:合资经营可以办。第二年,第一部外商投资法——《合资企业法》便出台。
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中外整车合资企业——
北京jeep(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的前身)于1983年5月5日正式成立。新公司
注册资本为5103万美元。其中,北京汽车制造厂以制造
北京吉普212的南厂区的部分厂房、设施和660万美元投入,合计约3503万美元,占总股本的68.65%;美国汽车公司以吉普品牌的产品、技术以及800万美元现金投入,占股本的31.35%。1984年1月15日,北京吉普正式开张。拥有“
JEEP”和“Mitsubishi Motors”两大车型品牌。
外资股比限制期
为了保护本土汽车工业,中国于1994年发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汽车工业开始实行“目录”制管理,要求外资车企在华生产销售汽车必须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展开,并提出“合资汽车公司外方占股不能超过50%”。
中国合资车企最先以CKD模式进行生产销售,此后逐步提高整车零部件的国产化率。CKD模式是合资车企进口整车零部件、再到国内工厂组装生产。1986年,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决定以CKD模式引入
日本大发Charade车型,并命名为夏利。1986年9月底,以CKD模式生产的第一辆夏利下线并上市,当时这款车的代号是TJ730。
1989年,国内最先进的轿车总装
流水线在上汽大众工厂投入生产。全长585米的生产线可以同时装配90辆
桑塔纳,每7分半钟完成一辆桑塔纳的组装。通过中德双方的共同努力,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不断提升,1990年桑塔纳实现了60%的零部件国产化,1996年实现了90%的零部件国产化。桑塔纳的国产化发展是中国
汽车工业合资经营的一个重要缩影,国产化率的提升带动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外资车企巨头扎堆进入中国市场,一汽丰田、东风悦达起亚、北京现代、东风标致、
华晨宝马、东风日产、
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北京奔驰、
长安福特等合资车企陆续成立。
伴随着车企合资经营的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起来,这为中国车企在市场竞争方面提供了源动力。中国已逐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
东北地区、京津冀、中部、西南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仅长三角地区就有
宁波华翔、
万向钱潮、
均胜电子、
华域汽车、威孚高科、
精锻科技、
万里扬等130余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
外资股比开放期
2018年,中国汽车合资经营之路走进外资股比开放期,中国汽车市场迎来全面开放竞争期,一些合资品牌在大浪淘沙之下走向没落。同年6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以下简称负面清单)。负面清单对汽车领域对外开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做出明确安排:2018年7月28日起取消专用车、
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负面清单之下,政府对汽车行业的管理方式转向法制化、事后监管等方向。2022年2月,
华晨宝马的股权发生变动,宝马(荷兰)控股公司对华晨宝马追加3750万元投资、其投资股比由50%增至75%。2018年5月,
特斯拉香港有限公司以外企独资的方式成立了
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标志着外国独资车企进入中国市场。
2023年上半年,在
新能源汽车加速提升市场销量的背景下,日德引领的合资车企迎来销量全面下滑。今年上半年,合资车企累计销量为480万辆、同比下滑4%,在华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60%跌至50%以下。取而代之的是,中国自主品牌车企通过新能源赛道实现了销量上的弯道
超车。
合资车品牌
属于广州汽车集团的合资品牌有,
广汽本田、
广汽丰田、
广汽三菱。
属于
江铃汽车集团公司汽车的合资品牌有江铃
五十铃、江铃
福特全顺。
庆铃五十铃。
福建东南三菱汽车。
市场概况
中国汽车市场进入私人消费时代,有不少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一方面,头部在华合资的品牌包揽了国内汽车品牌“保有量TOP5”,大众、
丰田汽车、
本田技研工业、
日产汽车公司、
别克分别高达2735万辆、1330万辆、1252万辆、1004万辆、916万辆;另一方面,
北京现代、
长安福特和
神龙汽车这些位居第二阵营的合资企业,也曾分别创下年销量“超百万辆”“近百万辆”和“超70万辆”的巅峰成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合资品牌市场占有率始终稳压中国自主品牌一头。2021年,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为41.2%,2022年提升至47.3%。直到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才首次突破5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合资品牌在产品开发等方面跟不上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导致其产品竞争力出现问题,然后市场份额迅速萎缩。他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演变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出乎不少合资车企外方高管的意料。
发展方向
新合资时代
2018年,中国汽车合资经营之路走进外资股比开放期,中国汽车市场迎来全面开放竞争期,一些合资品牌在大浪淘沙之下走向没落。
瑞银集团中国发布的研报称,由于竞争激烈,中国车市中的尾部汽车制造商正在逐渐退出市场,只留下最适合生存的公司。瑞银分析师表示,到2030年,能够在中国市场大规模运营的车企将只剩下10家至12家。截止2023年10月,中国大概有148个汽车品牌,其中114个是
本土品牌,34个是外国品牌。截至2023年11月3日,已有长安铃木、
东风雷诺、广汽讴歌等部分合资车企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业内普遍认为“老合资时代,已走向退场”。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已实现“换道超车”的优势,中国
汽车工业也就此进入到海外传统车企“用市场换技术”的“新合资”时代。还有业内专家预测称,到2025年,国内合资非豪华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将下降至29%。
2023年7月27日,
大众集团发布公告表示,大众品牌已与
小鹏汽车达成技术框架协议,按照协议大众集团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以每ADS(
美国存托股票,每股ADS代表两股A类
普通股)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
2023年10月,
零跑汽车发布公告宣布,
斯泰兰蒂斯集团计划投资约15亿欧元以获取其约20%的股权,并获得其董事会中的2个席位。此外,公告还表示双方还会以49%和51%的比例成立一家名为“零跑国际”的合资公司,并由Stellantis集团委任零跑国际合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在中国汽车市场占领主导地位数十年的合资品牌为应对电动化转型压力,合资公司考虑重设合资自主品牌,将
新能源汽车产品主导权交予中方。
历史作用
中国汽车产业四十年,全国轿车年产量从不过5000辆发展到今天的近3000万辆。2017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为2471.83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市场占比43.9%,除去进口车约4%的市场份额,合资企业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比过半。
合资企业带来了国际汽车企业的先进技术和
生产管理经验。中国汽车企业通过学习和融会贯通,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研发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同时也培养出更多的汽车专业人才,促进了中国
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并且逐渐与国际接轨。同时,合资企业也促进了汽车产业链的布局和完善,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为就业带来了积极的贡献。另外,合资企业助推了中国汽车的产业规模升级,通过积极地导入丰富的产品和技术,让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