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部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
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很多,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近视居多,双眼可先后发病。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
变性,
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这些诱因又和年龄、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玻璃体长期积血,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眼内多次手术后,长期视网膜脱离,冷凝等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眼内视网膜脉络膜肿瘤如
视网膜血管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
脉络膜黑色素瘤及转移癌;炎症如葡萄膜炎,VKH,
脉络膜炎,
巩膜炎;色素上皮病变如大疱性视网膜病变,葡萄膜
渗漏综合征;视网膜血管病如von-Hippel和coats病等;全身疾病如
妊娠高血压,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和一些血液病等。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也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
玻璃体腔内液体通过视网膜的裂孔进入到视网膜下,引起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的分离。这种病人常由于某种因素如高度近视,高龄而存在
视网膜变性、萎缩、变薄,或有高度近视,玻璃体
液化、脱离、浓缩及与视网膜粘连等。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原因比较明确,是眼部其他疾病或某些全身病引起,如渗出性
视网膜炎、急性弥漫性
脉络膜炎、妊高征性视网膜病变等,有大量渗出液积聚于视网膜下,造成视网膜脱离。某些眼外伤或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积血以后,机化增殖的玻璃体条索牵引,把视网膜拉下来。还有一些脉络膜肿瘤或视网膜下
寄生昆虫可把视网膜顶起来,形成视网膜脱离。全身疾病如
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由于玻璃体增殖牵引视网膜而致脱离。
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脱离对侧的视野中出现固定的云雾状阴影。发生黄斑区脱离时,中心视力急剧下降。脱离之前通常有先兆症状,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由于
玻璃体混浊,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若视网膜全脱离,视力减至光感或完全丧失。在视力减退前也常有视物变形,眼球运动时有物象震颤的感觉,由于眼内液更多地通过色素上皮进入脉络膜致使眼压偏低。脱离范围广和时间愈久,眼压愈低。偶也有眼压偏高的病例。脱离较久的视网膜后面可见白色沉着小点。当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下液吸收,眼压可恢复。
在充分散瞳下,以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陷或用裂隙灯和接触镜可检查出现网膜周边的情况。眼底检查可见脱离区的视网膜失去了正常的红色反光而呈灰色或青灰色。轻微震颤。表面有
栗色的血管爬行。隆起的视网膜宛如山岗起伏。隆起度而范围广者可遮蔽视盘。并有皱。扁平的脱离。如果不详细检查常易漏诊。黄斑区脱离时。黄斑中心凹呈一红点。与附近灰白色脱离的视网膜形成鲜明对比。
区分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关键是详细检查眼底,寻找可能存在或者被掩盖的
视网膜裂孔,疑难患者需要多次寻找裂孔。裂孔多位于
赤道部附近,上最常见,其次是颞下。鼻侧最少见。锯齿缘部的裂孔。多在颞下或下方。裂孔常位于视网膜脱离最高处或者脱离的周边部。裂孔可以为圆形,椭圆形,马蹄状或者不规则形状,有盖或者没有,其前瓣多有
玻璃体粘附和牵拉。裂孔也可发生于黄斑区,是视网膜脱离的类型之一。
主要针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预防。高危因素包括高度近视,眼外伤,老龄,合并其他眼底病病变等。及时检查治疗,对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
变性,囊状变形和牵拉,发现裂孔者应及时
激光治疗。对高位严重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可及早行
玻璃体切割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