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刺龙葵(学名:
茄属 carolinense L.),又名所多马之果(Apple-of-Sodom)、魔鬼马铃薯(Devil's
阳芋)、魔鬼番茄(Devil's
柑仔蜜)、水牛荨麻(Bull nettle)、野番茄(Wild tomato)。为
茄科、茄属
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年生草本植物,整个植株高30-100厘米,直立。茎(下胚轴)矮,绿色偏紫。覆盖有短而硬、微下垂、披散的毛。茎为绿色,老后变为紫色。茎在近顶端分支,并有分散、坚硬、尖锐的刺。茎分支或不分支,具毛,多刺。茎上有近5毫米长的淡黄色的刺,且具星状短绒毛。
子叶呈长椭圆形,叶片上表面光滑绿色,下表面浅绿色,两面都很光滑。边缘有短短的腺毛。中部的导管在上表面凹下,在下表面成脊状微微突起。沿主脉有锯齿状叶片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浅绿色。老叶的上表面稀疏的覆有未分支,星形的毛。叶柄上表面扁平,覆有星形毛,叶片轮生,椭圆形或卵形。第一对叶片上表面有稀疏毛,其次的叶片边缘呈波浪形或深裂,表面有毛和刺。叶片长1.9-14.4厘米,0.4-8厘米宽。叶卵形至长圆形,具不规则波状齿,叶两面均具有微黄色的星状短毛,叶柄长2厘米。
花白色到浅紫,星形5裂,约2.5厘米长,生于上部枝条末端和边缘的分支上,丛生,一簇上可长有几朵或多朵白色、紫色或蓝色的花。萼片2-7毫米长,表面常具有小刺,花瓣卵形、分裂,直径可达3厘米。花药直立,长度为6-8毫米。果实为
浆果,多汁,球形,直径为9-15毫米,夏末和秋季成熟。光滑,成熟时为黄色到橘色,表面有皱纹。含有大量种子。花期从五月到九月。开放式圆锥花序,
花梗有刺,萼裂片长6-7毫米,无刺;
花冠紫色,偶有白色;
雄蕊5枚,花药6-9毫米长;花粉具3孔沟,直径约26微米。
北美刺龙葵原产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已遍布
安大略湖北部和西部地区,甚至远达
加利福尼亚州。主要分布在美国、
加拿大、巴西、
克罗地亚、
挪威、
格鲁吉亚、
孟加拉国等国家。在1979年,北美刺龙葵被引入
日本和
印度。北美刺龙葵具有强大的适生能力和竞争力,在冲积形成的土壤上长势尤为良好。2012年中国山东首次发现北美刺龙葵。
北美刺龙葵可通过种子、根茎系统、根片段进行繁殖。由于每一个根片段都可发展成为新的植株,因此其非常难控制,在玉米田和翻耕田块,农事操作可使其根系统成为一个片段,该特性可大大加速北美刺龙葵的传播。
北美刺龙葵结实量巨大,每株每年可产生1500-7200粒种子,种子可随风力、水流、动物、交通工具等途径进行自然和人为因素主导的扩散蔓延,种子扩散到新地区后,其休眠特性(休眠期可达10年)能极大地提高其定殖能力。
北美刺龙葵是玉米田、粮食作物、西红柿地、牧场、荒地的主要问题杂草,也是一些重要害虫和农作物致病菌的中间寄主,如番茄叶斑真菌、番茄斑枯病、马铃薯和番茄
花叶病毒的寄主。入侵农田后可造成农作物减产35-60%。
北美刺龙葵还含有高毒性的生物碱——
龙葵素,可使食用它的家畜中毒。且含量在秋季比其他季节高10倍,牲畜采食后可致死。其中毒的典型症状是视力下降、心跳加快或降低、神经过敏以至
昏迷或死亡。小牛采食其果实后的中毒可表现为水肿或局部肿大,且体型快速消瘦;成年
奶牛误食
浆果后会产生黄疸,且肝脏破坏严重。以上症状,与牲畜在误食
黄花刺茄后的症状基本相同。
在生长期或抽穗开花期,到可能生长地进行踏查,根据该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别,确定种类,记载混杂情况和混杂率。对进出口和国内调运的种子进行
抽样检查。种子每个样品不少于1公斤,检验是否带有该检疫杂草的种子。
防治刺
龙葵可用2,4-D。在秧苗期,刺
龙葵对2,4-D较为敏感。喷施0.6-1.1千克/公顷的毒莠定(一种内吸性除草剂)可显著降低北美刺龙葵根的发生量。毒莠定和
草甘膦在其开花后或结实期对其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用
麦草畏与毒莠定进行土壤中层处理对北美刺龙葵也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在花生田,上述除草剂会对花生结实造成不利影响。在北美刺龙葵花期前使用2,4-滴丁酸丁酸,2,4-DB]除草剂,对北美刺龙葵的结实的抑制率可达到80-90%,且对花生无害。
通过不断的,严密的草或在开花前用锄头分散刺
龙葵的植株,以防止其种子的产生。在牧场,防治北美刺龙葵的常用方法是每年在其花期,植株碳水化合物水平较低时使用除草剂,然而,这并不能给牧场带来持久的控制效果,有效的控制通常需要几种方法共同使用。一般情况下,秋季是控制北美刺龙葵的较好季节。在温室里,苗后处理最有效的除草剂是
草甘膦和
地乐酚。
2012年10月,山东检验检疫局岚山办事处对来自
美国的大豆实施检验检疫时,截获大量杂草种子。经
山东省检验检疫局食品农产品中心鉴定,中国检科院复核确认,其中部分杂草种子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北美刺龙葵。这是中国口岸首次截获该类检疫性有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