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苏荣
中央民族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
拉苏荣(1947年6月-2022年12月31日),笔名哈日戈纳,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央民族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蒙两国蒙古长调联合继承与保护工作委员会中方首届首席专家。
1960年,拉苏荣被杭锦旗乌兰牧骑招收为小演员,正式开启了他的舞台艺术生涯。1962年,拉苏荣迈进内蒙古艺术学校,拜著名长调教育家昭那斯图教授为首位声乐导师。1963年,拉苏荣从宝音德力格尔那里学习了呼伦贝尔市风格的巴尔虎长调等蒙古族长调民歌。1965年,拉苏荣被选送到中国音乐学院学习。自1966年起,录制了《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奶酒献给毛主席》《赞歌》《北疆赞歌》《金色的边疆我的故乡》等一系列既具有鲜明蒙古族风格又鼓舞人心的歌曲,为蒙古长调民歌艺术的传承做出了贡献。1966至1976年,拉苏荣积极抢救了一批哈扎布的唱片。期间的1975年,拉苏荣成为哈扎布亲授的第一个大弟子。
1984年,考入内蒙古大学蒙古文学研究生班。自20世纪80年代起,为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昭那斯图分别撰写了传记,并得以出版,对弘扬蒙古民族声乐长调演唱艺术产生了较高学术研究价值。论文《论蒙古族长调牧歌》获1993年蒙古国国际艺术节金奖。1996年,他演唱的《锡林河》在中央电视台的音乐电视“全球音乐电视台”大奖赛中获奖。2003年起,开始担任“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俗音乐联合保护专家工作小组”中方首席专家,为蒙古族长调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初,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宣告成立,拉苏荣被选为会长。2009年11月6日,拉苏荣在锡林郭勒盟组建了“拉苏荣艺术工作室”和锡林郭勒长调协会。2022年12月31日,拉苏荣因病在北京辞世,享年75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47年,拉苏荣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今鄂尔多斯市呼和木独镇)的查干淖尔嘎查。父亲为其取名为“拉苏荣”,即藏语“天的智慧”的含义。拉苏荣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蒙古族贤妻良母,是当地有名的民间歌手。从襁褓中的婴儿到蹒跚学步,从初谙世事到长大成人,母亲的长调一直伴随着拉苏荣。
父亲讲的好多蒙古经文、诗歌、传说故事、谜语、谚语、绕口令,每时每刻都启发着拉苏荣。拉苏荣经常跟着父亲去寺院、参加敖包祭祀、看家乡当地的那达慕等民间民俗节庆聚会,因为这些场合恰好是当地民间歌手们展示才华的舞台。拉苏荣在歌声中逐渐成长。
演艺经历
1960-1965
1960年,拉苏荣以其演唱天赋,年仅13岁就被杭锦旗乌兰牧骑招收为小演员,正式开启了他的舞台艺术生涯。然而,在加入乌兰牧骑仅仅11个月后,由于青春期嗓音的变化,他被误认为嗓子出现了问题,因此被辞退回家。
1962年,拉苏荣迈进内蒙古艺术学校,拜著名长调教育家昭那斯图教授为首位声乐导师。昭那斯图教授身为锡林郭勒草原长调民俗音乐领域的卓越典范与核心传承者,尤其擅长乌珠穆沁草原长调民歌。在昭那斯图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拉苏荣逐渐熟并初步掌握了锡林郭勒草原传统长调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艺。随后,在昭那斯图老师的推动与引荐下,拉苏荣开始接触马头琴,并有幸结识了享有盛誉的国际马头琴大师色·拉西老先生。色·拉西乃是中国蒙古族音乐史上声名显赫的蒙古族潮尔马头琴演奏家,同时也是科尔沁长调民歌与短调民歌的宝贵传承者。在色·拉西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拉苏荣不仅对民族乐器马头琴有了深入了解,还掌握了科尔沁民歌的演奏精髓与演唱技巧
1962年,内蒙古艺术学校为了迎接阿尔巴尼亚的贵宾,精心筹备了一场盛大的联欢晚会。作为学校的代表和学生,拉苏荣在晚会上进行了表演,并有幸结识了蒙古族长调歌唱家哈扎布。哈扎布那充满民族情感和独特韵味的长调演唱,对年轻的拉苏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两人开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63年,宝音德力格尔在内蒙古艺术学校声乐研修班期间,拉苏荣从宝音德力格尔那里学习了呼伦贝尔市风格的巴尔虎长调等蒙古族长调民俗音乐,并丰富了自己的长调民歌技巧。
1965年,拉苏荣被选送到中国音乐学院学习,有机会得到汤雪耕教授的点拨与指教。汤雪耕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民族声乐教育家,对中国的民族声乐和西洋唱法颇有独到的见解。在汤雪耕先生的栽培下,拉苏荣对外国作品以及汉族民歌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
1966-1976
自1966年起,一系列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歌曲被明令禁止演唱,世代传承的蒙古族文化艺术瑰宝——长调民歌亦面临失传的风险。然而,拉苏荣对音乐与艺术的热爱使他坚定不移地投身于长调民俗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未因困境而退缩。在此期间,乌兰牧骑这支文艺演出队伍在草原上积极活跃。拉苏荣随同乌兰牧骑走遍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祖国大江南北,为草原牧民和基层群众带去精彩的演出。为确保蒙古长调民歌艺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拉苏荣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性地将蒙古族长调民歌与红色歌曲相结合。他录制了《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奶酒献给毛主席》《赞歌》《北疆赞歌》《金色的边疆我的故乡》等一系列既具有鲜明蒙古族风格又鼓舞人心的歌曲。这些作品得到了中央及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力支持,为蒙古长调民歌艺术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自20世纪60年代起,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广播电台录制、播放过500余首蒙汉歌曲;为十余部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演唱了主题歌曲或插曲;他参加过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出,作为《东方之子》《中华民族》《东芝动物乐园》《正大综艺》等专题节目的特邀嘉宾。1966—1976年,拉苏荣积极抢救了一批哈扎布的唱片。期间的1975年,拉苏荣成为哈扎布亲授的第一个大弟子。
1984-2006
1984年,考入内蒙古大学蒙古文学研究生班。同年,37岁的拉苏荣与俄罗斯歌唱家杜古尔达希耶夫、蒙古国歌唱家江格德被并称为“亚洲蒙古族三大男高音”。由此,拉苏荣步入了人生中的黄金时代,对长调艺术的认识也一天天在加深。自20世纪80年代起,拉苏荣亲自拜访资深长调歌唱家,深入草原腹地,对高龄牧民进行访谈。在演出之余,他笔耕不辍,基于口传心授的原则,为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昭那斯图分别撰写了传记,并得以出版。这些传记记录了三位大师的人生轨迹及艺术生涯,从人文、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对弘扬蒙古民族声乐长调演唱艺术产生了较高学术研究价值。
198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民族大团结》。1988年调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工作。论文《论蒙古族长调牧歌》获1993年蒙古国国际艺术节金奖。1994年调进中央民族歌舞团。1995年,拉苏荣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绿色旋律——拉苏荣独唱音乐会”。1996年,他演唱的"锡林河"在中央电视台的音乐电视"MTV"大奖赛中获奖。1997年又推出系列作品"绿色的旋律"演唱艺术电视专题片和"绿色的旋律"演唱专辑(蒙汉文版)。
2001年,蒙古族三大长调艺术家的人生史诗《宝音德力格尔传》《我的老师昭那斯图》和《哈扎布传》全部出齐,填补了长调艺术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空白。
2003年起,开始担任“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俗音乐联合保护专家工作小组”中方首席专家,为蒙古族长调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积极贡献。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6-2022
2006年,拉苏荣代表中国出席了“世界蒙古人大会”,会上,他被誉为“全世界蒙古人的大歌唱家”;也是在这一年,拉苏荣担任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继承和保护工作委员会的中方首席专家,成为中国国家级文化艺术团体中唯一从事这项工作的艺术家。
 自2006年起,拉苏荣先生广泛地在中国诸多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等,举办蒙古族长调展演及专题讲座。他深入浅出地向在校学子阐述蒙古族长调的起源及其独特魅力,大力倡导保护和传承蒙古族音乐原生态艺术——长调民俗音乐,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与支持。此项活动旨在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蒙古族传统音乐,同时不断增进各民族间的和谐与团结。
2007年初,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宣告成立,拉苏荣被选为会长。在他的倡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的各盟市都相继成立了长调协会。次年,拉苏荣在家乡呼和木独镇査干敖包开始了盖房子、挖井、拉电线的生活,他要在那里种下一片“长调林”。同年,参加"千里草原唱和谐"--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2008年春节晚会。2009年11月6日,拉苏荣在锡林郭勒盟组建了“拉苏荣艺术工作室”和锡林郭勒长调协会。
2022年12月31日,拉苏荣因病在北京辞世,享年75岁。
个人作品
出版著作
音乐作品
单曲
更多音乐单曲详见参考资料:
专辑
更多专辑详见参考资料:
MV
参考资料:
专题节目
音乐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起,拉苏荣为了保护蒙古族长调民歌,萌生了研究蒙古族长调民歌理论与传承文本的想法,以此激励自己创新和改变。1984年至1986年,拉苏荣赴内蒙古大学蒙古文学研究班深造两年,从此逐步涉足散文、小品和传记创作,以锻炼和积累文字表达能力。1986年至1987年,他根据自己的歌唱艺术实践,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论蒙古族长调民歌》(《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和《蒙古族民歌演唱原理》(《草原歌声》1987年第2期)。
在这两部论著中,拉苏荣首先从科学角度详细探讨了蒙古族长调民俗音乐演唱的气息原理、唱法与技巧、咬字吐字,以及长调民歌音乐的历史背景与现状。其次,他重点介绍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本质特征:人与自然的交流、苍天与大地的对话、天籁与心籁的完美融合。他强调,蒙古族长调民歌永恒的主题是歌唱草原,其独具特色的唱法具有科学性。这两部论文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理论的空白,为内蒙古自治区赢得了文艺理论一等奖。
传记撰写
拉苏荣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蒙古族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与奋斗精神。耗时十余年,他亲自访谈了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和昭那斯图三位老师的亲属、同乡、同龄人、艺术同行、朋友和学生等,累积记录了30多盘录音盒式录音磁带,撰写了15余万字的笔记。2001年,他完成了三部传记的撰写,包括《人民的歌唱家—哈扎布》(20万字,蒙古文,由乌兰夫同志题写书名)、《宝音德力格尔传》(20万字,蒙古文,由布赫同志题写书名)以及《我的老师昭那斯图》(20万字,蒙古文),均已出版发行。
拉苏荣为这三位蒙古族长调艺术的老前辈撰写传记,彰显了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为保护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艺术作出了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贡献。这三部60万字的巨作在国际广播电台连续播放后,受到了国际友人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文思敏捷、力量充足、线条遒劲,且充满新意。因此,拉苏荣成为中国歌唱家中罕见的作家协会会员,曾作为中直机关作家的代表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的全国代表大会。
在几乎没有文献与文字资料的条件下,拉苏荣以自己的心血、情感和体悟记录、著书,成为以文本传承的方式改写蒙古族长调民歌口传心授历史的第一人。通过记录三位艺术家的生活、人生经历及卓越艺术造诣,他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认识蒙古族音乐文化及其历史的大量有价值资料。
音乐从教
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拉苏荣不仅致力于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和实践,同时还担任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对少数民族声乐教育的推动不遗余力。他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为国家及自治区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人才。1973年,赛音毕力格有幸成为拉苏荣的弟子,跟随这位蒙古族歌唱家学习演唱。在拉苏荣的悉心指导下,赛音毕力格的演唱技艺和科尔沁长调歌曲的演绎得以奠基。他耗费20余年光阴,搜集并整理了散落于民间的153首科尔沁长调民俗音乐,为热衷于科尔沁长调民歌学习与研究的人们创造了便利条件。赛音毕力格因此成为填补科尔沁地区长调艺术空白的杰出演唱家。
1998年,毕力格巴特尔开始师从拉苏荣学习长调民歌。在五年的求学过程中,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如今已崭露头角,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长调界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之一。2005年1月,毕力格巴特尔加入内蒙古民族曲艺团,担任独唱演员。他拥有甜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演唱歌曲时充满热情,尤其在演绎蒙古族长调民俗音乐时,更展现出质朴纯净、独具一格的风格,给听众和观众带来宽广无垠、回味无穷的感受。他曾随内蒙古和中国的民族艺术团出访蒙古、日本奥地利法国美国等国家,赢得各国朋友的高度赞誉。
拉苏荣作为学院派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同时也是草原派与学院派的集大成者。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方面,他堪称技艺超群的杰出传承者。
艺术传承
拉苏荣,作为蒙古族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他不仅倡导并推动“申遗”事业,更成为其实践者。在传承蒙古族长调民歌艺术方面,他凭借国家级传承人的身份,为其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此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与继承;其二,对蒙古族长调民俗音乐的抢救与保护;其三,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播与弘扬。
人物生活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27岁的周秉建(周恩来侄女)与32岁的拉苏荣在北京中南海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环保事业
2010年,拉苏荣在庆祝自己音乐文化艺术生涯五十周年之际,动员学生、朋友、家人以及乡邻,于自己出生的故土——库布齐沙漠种植了九万多棵树木,命名为“长调林”。此举既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也彰显了他对蒙古族长调事业持之以恒的志向。拉苏荣是一位胸怀大爱之人,心中所装满的是家乡、民众与艺术。
他曾坦言,虽已至花甲之年,但仍致力于为家乡人民谋福祉。拉苏荣将满腔热情投入蒙古族长调民歌及家乡建设,与库布齐沙漠腹地的杭锦旗呼和木独绿化和蒙古族长调结下了不解之缘。
主要成就与荣誉
拉苏荣先生的一生,参与了近5000场文艺演出,其精湛的表演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赞誉。他多次举办个人专题音乐会,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广播电台录制、播放了500余首蒙汉歌曲。同时,他为十余部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演唱了主题歌曲或插曲。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所创作的歌曲在保加利亚举行的第22届布尔戈斯世界民间艺术歌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他所撰写的论文《论蒙古族长调牧歌》与《蒙古族民歌演唱原理》分别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艺理论一等奖及蒙古国际长调牧歌艺术节论文金奖。
拉苏荣先生被誉为“新中国第二代蒙古族歌王”“现当代歌王”和“全世界蒙古人的大歌唱家”。他毕生致力于歌唱事业,为中国民族声乐领域做出了诸多开创性贡献,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在乐理技巧方面,他继承和发扬民族声乐特点,同时借鉴其他民族,包括西方音乐在内的声乐技巧,成功解决了呼吸运用在与长短调结合中的难题。在声乐理论和蒙古文化传承方面,他撰写出版了《人民歌唱家——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传》《我的老师昭那斯图》等多部蒙文传记,为蒙古族民间艺术遗产的继承和老一辈艺术家的奋斗精神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作为中国国家级文化艺术团体中唯一从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继承和保护工作的艺术家,拉苏荣先生多年来致力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为蒙古族的长调艺术保护与研究留下了宝贵的价值遗产与精神财富。
人物评价
50年来,拉苏荣把人生最蓬勃的年华全部献给了草原、献给了长调艺术。这位德高望众的杰出艺术家,用智慧的头脑、坚贞的信念、无与伦比的歌喉,用激情与忠诚,把炽热的爱播洒在了长调吟唱的苍茫大地上。(《中国艺术报》评)
拉苏荣在继承和弘扬民族声乐特点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其他民族的包括西方音乐在内的声乐技巧的优势和长处,很好地解决了呼吸运用在与长短调结合中的难题,在蒙古族声乐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而且还能够娴熟地演唱各类艺术歌曲,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赢得了国内外观众与听众的欢迎,被誉为现当代歌王。(内蒙古艺术学院评)
音乐教育是通向民族最短的道路。”而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这条路因母语音乐教育的弱化而使路途人为延伸、杂草丛生。在内蒙古自治区,曾妇孺皆唱的东土默特部落、科尔沁部落、蒙郭勒津部落长调基本消失,仅有的几位“活化石”大多年事已高,在蒙文、蒙古国文和中蒙两国的音乐的比较研究方面,更是一片空白。而要抢救这些文化遗产,既要懂蒙古语、蒙文和蒙古国的文字,还要懂长调、懂艺术,熟悉蒙古族的历史和现状,了解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所有的这一切拉苏荣都具备,为了不让长调艺术人亡艺绝成为宿命,拉苏荣甘愿做这只溯流而上的“头雁。(匈牙利音乐教育家佐尔坦·科达伊评)
拉苏荣先生被誉为“新中国第二代蒙古族歌王”“现当代歌王”“全世界蒙古人的大歌唱家”,草原是他的灵魂,牧民在他的心中。作为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一位集演唱、研究、传承和教学于一身的艺术家,他一生以传承长调为己任,把长调从草原带到了城市,从蒙古包唱到了舞台;他多年来奔走疾呼,为蒙古族长调艺术保护与研究留下了宝贵的价值遗产与精神财富。(《人民艺术家杂志》评)
参考资料
大家|拉苏荣:草原歌王的长调人生. 人民艺术家杂志 .2024-02-26
拉苏荣.qq音乐.2024-02-27
拉苏荣 .中国作家网.2024-02-27
拉苏荣.qq音乐.2024-02-27
拉苏荣 .中国作家网.2024-02-27
拉苏荣.qq音乐.2024-02-27
拉苏荣.qq音乐.2024-02-27
拉苏荣.内蒙古艺术学院.2024-02-2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1960-1965
1966-1976
1984-2006
2006-2022
个人作品
出版著作
音乐作品
单曲
专辑
MV
专题节目
音乐理论
传记撰写
音乐从教
艺术传承
人物生活
环保事业
主要成就与荣誉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