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
吉林省长春卖粥奶奶
于萍,女,84岁,长春市鸿城街道鹏程社区。
人物简介
于萍没有亲人,住65平米的房子,每月仅靠卖大馇粥、盒饭的收入勉强支付1200元的房租,靠低保维持生计。于萍年轻时,她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也罹患骨癌、瘫痪在床,于是,她就一直靠打零工、做小生意的方式赚钱,与母亲相依为命直到母亲去世。于萍腿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自己却舍不得花钱买药,所以经常是自己走几米路,就得歇一歇。于萍完全有资格进入长春的社会福利院,但她还想自食其力、不乐意去,所以,社区也不得不遵循老人的愿望。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 发生之后,远在长春市的以卖粥为生的老太太于萍,为此发愁得寝食难安,直到给灾区人民捐献出积攒多时的200元硬币和毛票之后,她才如释重负。
人物经历
每天早上4点钟,天还没亮,长春市鹏程社区的一个小屋里,菜刀声响,大勺碰撞着锅口,于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熬大馇粥、炒菜、煮黄米饭和茶叶蛋,84岁的人,忙活得井井有条,偶尔累了歇一口气,看看电视,几天来,一个遥远的地名总是在屏幕上出现——芦山,然后是凄惨的画面。这些让这个老人寝室难安,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3个多小时之后,饭菜装盒,洗漱完毕,穿戴整齐,吃几种药片,于萍拎着十多斤重的粥桶,骑着三轮车,来到市场卖粥。两年前,她搬进这里,卖大馇粥,2元一碗,茶叶蛋,1.5元一枚,买的人并不多,市场为了照顾她并不收她的摊位费,即便这样一天下来也卖不了多少钱。
每当粥卖得不好,于萍就要为每月1200元钱的房租发愁,卖不出房 钱,她就要东挪西借。但当得知4·20雅安芦山县7.0级地震之后,于萍连着两天寝食难安,当地报社发出募捐提议后,她把自己日积月累攒下来的硬币倒出来,一共100多元钱,觉得不够又添了60元毛票,凑齐200元钱捐献出来。
于萍说:“看别的人都在几千上万地捐款,我拿不出来,我心急。那天报社负责募捐的人来我这取钱,我说我两天吃不下饭了,今天你把钱拿走我指定能吃好饭。你不管这200元钱能照顾几个孩子,要都像我这样伸出一把手,灾区就能康复,个人也能解决不少问题。”
唐山、汶川、玉树市、芦山……于萍年纪大了,很多过去的事情她都很难 再记得,只有向她提起这些曾经发生过地震的地区,她才能回忆起些许当年的情形,“唐山地震那会儿吧我才来长春市不久,5·12汶川地震那次我就捐了200元,玉树地震时那惨烈的受灾景象让我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我捐出去的钱都是平时一个板、一个板积攒起来的,我现在在这世上已没有亲人,但灾区的人民,就都是我的亲人。”
于萍周围的人都知道,她一直是一个乐善好施的“热心肠”。1998年,于萍发现一个叫孙永寿的孩子经常在她的摊位吃饭时总点半份、四分之一份,经过聊天,她得知孙永寿是长春市工业大学的学生,因为家里穷,所以远离家乡求学的他时不时就会“断顿儿”,“于是我就告诉那孩子,让他以后每天都可以来我这,我每天免费供他一顿饭。当时就有人说我傻,可我不在乎。”
“她是一个特别要强的老太太,你别看她这一大把年纪了,大家只要提议想帮她,就基本都会被拒绝。”于萍所在的鸿城街道鹏程社区书记代桂英向记者介绍说,事实上,于萍完全有资格进入长春市的社会福利院,但因为她还想自食其力、不乐意去,所以,社区也不得不遵循老人的愿望。
每天早上四点左右就起床,熬粥、焖黄米饭、大米饭、炒菜、装盒饭、装车;每天晚上六点左右到家,之后就是洗洗涮涮、打扫房间、收拾衣物、十一时入睡。若不是亲眼见证,很难相信一名八旬老人会遵守如此“严苛”的作息时间表。
“这我不干也没办法啊,房租要交,我自个儿也不想给国家添负担。”于萍表示,随着年纪的增大,她的身体状况是每况愈下,同样的时间内,她能做出的盒饭数量较之以往少了许多。“但哪怕有一天这房子我租不起了、住不下去了,只要我还能干活,我就依然还会继续往储钱罐里攒钱,如果以后哪儿再遭灾,我还是会捐出我挣的干净钱。”
2010年5月,在省第二实验学校阶梯教室,“爱的家园”联谊上,一位迟到的奶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就是“卖粥奶奶”于萍,已经79岁高龄了。于奶奶腿脚不太好,每下一阶楼梯都要歇一下,记者上前搀扶,于奶奶一直说:“没事,我能走,你去忙你的吧!”两年前,老人捐了200多块钱,都是零钱。她说,这都是卖粥赚来的,太零,别嫌弃。她的“迟到”,也是因为中午必须先卖完粥才能来。知道个中原委,大家更爱她了。
于奶奶说,她照顾多病的母亲,一辈子没结婚,现在独自靠卖粥为生。她特别容易动情,虽然自己活着也很难,可每次看到报道灾区有难,她总是坐不住,遇到这样的事儿一定要帮。于奶奶告诉记者,她一天收入20多块钱,还租房。但是,再艰难的生活她都能承受,只是没个说话的人,感觉孤单,她喜欢参加活动,因为可以让她见到更多的人,可以聊天。于奶奶紧紧握住读者小学学生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当孩子们得知奶奶捐的是卖粥的钱时,3个孩子都红了眼眶。
2012年3月,于萍被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聘为校外辅导员,如今每逢周末,应用技术学院“翼心”志愿者协会几乎都会派出志愿者到于萍家去,和她“唠唠嗑”。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刘广说:“从于奶奶的身上,我们读出了博爱、自立和坚强,这些东西,正是很多大学生所欠缺的。”
除了卖粥,于萍每天都花很多时间读报纸、看电视,如果一方有灾,她便会奉献爱心、倾“罐”相助。
报纸堆起来再被卖掉,一叠又一叠;电视新闻中播出的灾难画面也开始被于萍记混,一年又一年……
如今,就在于萍已记不清制作年份的那块“苞米馇子粥”的招牌旁,安放着一只小功率的扩音器,每天清晨,长春百屹会馆的商贩和百姓就会从那扩音器里听到那熟悉的叫卖声。而于萍向社会传递的爱心,也像她粥摊上引人注目的老器物一般,历久弥新。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