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坤
刘敬坤
刘敬坤,1923年(癸亥年)11月26日出生于安徽霍邱县。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重庆工事参谋团任少尉,1979年7月,任职南京大学讲师,1981年6月,通过严格考试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12月离休。
人物事迹
刘敬坤
刘敬坤,1923年11月26日出生于安徽霍邱县。1929年至1936年2月,在家乡读私塾和高小。1937年9月至1938年5月在阜阳市读初中。1937年12月13日,日寇攻陷南京,他以三尺稚童,即萌执干戈以卫家国之志。1938年8月日军进逼安徽,他别父老,辞故园,随校南迁,敝屐蓑衣,徒步千里,翻山岭,涉江湖,辗转湖北、湖南省。在湖南永绥国立第八中学读书期间,因阅读《新华日报》和进步图书,被校方劝退离校,漂零流徙,辗转至渝。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重庆工事参谋团任少尉,但在目睹了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劣迹后,他萌生了反抗思想。1945年10月,他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因深恶痛绝国民党之独裁,复在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的感召下,积极参加民主运动。1946年1月,他参加了重庆大中学生“一二五”游行。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先后参加了1947年1月的学生反美暴行游行,同年的5月的“五二○”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成为民主爱国运动的积极参与者。1947年10月转入中央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学习。1948年5月参加了进步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并任小组长。在任《中大周报》、《大学评论》兼职编辑期间,及时反映学生运动情况和党组织的声音。1948年7月,在中央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初中国国民党溃退前,参与组织并参加了中央大学应变护校斗争及“四一”学生请愿救人游行,为南京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建国后,他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1950年6月在中央大学毕业后,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教育干事,1951年6月任南京市宗教事务处秘书,1952年9月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教研室教员,1955年3月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员,1956年5月任讲师。1957年12月因直言陈词,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劳动教养4年,席地食草,饥寒交迫,受到极不公正对待。1961年11月,被摘掉右派帽子,解除劳动教养,乃抱病痛之躯,重返工作岗位。1962年8月后,他先后被安排到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遗产研究室、图书馆和农业机械化分院、镇江农机学院图书馆任管理员。在此次期间,他不怨天尤人,没有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深信党组织会对他的问题做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他酷爱中国近代史研究,为此,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刻苦钻研,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1979年7月,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做出决定,撤销《关于右派分子刘敬坤的结论》,撤销处分,恢复党籍,恢复讲师职称。1981年6月,通过严格考试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12月离休。
刘敬坤对中华民国史进行了深入探索,于近代租界、近代高等教育、中华民国历史地理、典章制度、抗日战争史等领域均有精到见解,为中华民国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一生阅历丰富,熟民国掌故人物。离休后,他仍然坚持学术研究,钩沉索引,笔耕不辍。先后发表《关于我国近代租界的几个问题》、《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回顾》、《我国历代国防形势与抗日战争全盘大战略的研究》、《关于淞沪会战两个问题的探讨》、《抗战中的中央大学》等论文与文章数十篇,主持译校了《剑桥中华民国史》等,其扎实成果和严谨学风得到学术界的肯定。
刘敬坤一生坎坷,历经困苦磨难。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投身革命,坚持信仰,努力工作。1978年后,他拥护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性格耿直,谦虚谨慎,严于律己,诚恳笃实,团结同志,乐于奉献,赢得了所内外同志的尊敬与爱戴。
2009年5月6日刘敬坤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