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
南宋时期的人物
王柏(1197年-1274年),字会之,婺州金华人,谥号为文宪。金华朱学的代表人物,与何基金履祥许谦,并称“金华四先生”。主要弟子有金履祥、王贲、周敬孙、杨、及弟子王相、族子王侃等。
王柏年轻时仰慕诸葛亮,自号长啸,三十岁后认为长啸并不是圣门持敬的理念,就改号鲁斋。学习何基的哲学思想,以教授乡学为主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县等书院。王柏擅长诗画,著作很多,有《诗疑》《书疑》等,大多数失传,包括诗文集《甲寅稿》。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1443)刊行。
王柏承袭程(颐)朱(熹)理学的“理一分殊”论,重“分殊”甚于言“理一”,认为“统体一太极者”,即谓“理一”。作为北山学派传人,王柏在哲学思想上也传承了朱熹的思想,基本沿袭朱熹的理本论,与何基张载与朱熹的思想不同的是,王柏在本体论上融合了朱熹、周敦颐二人的观点,他认为太极是理,是宇宙最高的本体。王柏推崇“四书”,称之为“经天纬地之具,治世立教之书”,致力于阐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子“四书学”的传播推广者,被列为理学正宗。
人物经历
王柏(1197-1274)字会之,一字伯会,金华人,瀚子。王柏的祖父王师愈,是程颐大弟子杨时的及门弟子,曾官至崇政殿说书。王柏十五岁时,父亲离世。王柏的父亲王翰,授朝奉郎,主管建昌军仙都观。年轻时仰慕诸葛亮,自号长啸,三十岁后,王柏与友人汪开之(吕祖谦的弟子汪独善之孙)一起读四书,取《论孟精义》别以铅、黄、朱、墨,求朱熹去取之意。当读“居处恭,执事敬”处,认为“长啸”之名“非圣门持敬之道”,将号更换为“鲁斋”,由此转向理学。他多次拜访朱子门人王夫之杨与立、㧑堂刘炎、克斋陈文蔚,请教朱子道统之传。至后得知何基从黄干得朱子的正传,经杨与立的推荐而向何基学习。何基授以“立志居敬”为宗旨,作《鲁斋箴》鼓励王柏。之后几十年,王柏汲汲于研讨理学,对《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资治通鉴纲目》标注点校。除此以外,王柏还以教授乡学为主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县等书院。赵禥咸淳十年离世,享年七十八岁,谥号为文宪。金华朱学的代表人物,与何基、金履祥许谦,并称“金华四先生”。主要弟子有金履祥、王贲、周敬孙、杨珏、及弟子王相、族子王侃等。
主要作品
王柏擅长诗画,著作很多,有《诗疑》《书疑》等,大多数失传,包括诗文集《甲寅稿》。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1443)刊行。
思想主张
理学思想
王柏在了解家学渊源后,对程朱理学产生兴趣,真正开始接触理学则是与朱子门人杨与立交往期间。杨与立佩服何基学问,将王柏推荐给北山先生,端平二年(1235)王柏从学何基于盘溪,何基“授以立志居敬之旨,且作《鲁斋箴》勉之”,与王柏一道受聘丽泽书院,相互学习并传播理学思想。王柏在政治上注重实践,关心国计民生,在科举制度、理财制度等方面都有相应主张。他认为学者不能只读书,“与圣贤相与周旋于简册”,而要关心社会利病,因此他与以梅竹清风自赏的何基不同,更加注重社会事功,将理学思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王柏多次受聘于书院讲学,宣传政治主张。作为学者的王柏的最主要的功绩并不在政治,而是在他对北山学派学脉的传承,对朱熹学术的发展上。王柏延续北山学派推崇朱熹学术的传统,维护程朱理学确立的道统论就是重要表现。程朱理学提出的道统观念,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王柏对此非常赞同,在《跋道统序》中说:“道统之名,不见于古,而起于近世。故朱子之序《中庸》,拳拳乎道统之不传,所以忧患天下后世也深矣。”他认为朱熹等树立道统之名,是阐发圣人仁义设教的表现,是依据“天理”而存在的,道统不明则学术不行。王柏的道统观念延续了程朱理学的观点,道统观的延续实际是为了树立程朱理学的学术权威。
王柏承袭程(颐)朱(熹)理学的“理一分殊”论,重“分殊”甚于言“理一”,认为“统体一太极者”,即谓“理一”。如以《易》言,《大传》曰“易有太极”,此为易之理一,及生两仪、四象、八卦,又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每爻各具有一太极;四十九策之中,每揲每变各具有一太极,即所谓易之分殊。又以人身而言,四肢百骸,疾痛痒,莫不相关,犹理一。然目视耳听,手持足行,口言心维,不可以通用,谓分殊,并提出“理一易言也,分殊未易识也”。认为圣人于天下之理,无一物不知,故能于日用之间,应接事物,无一理不当。学者不尽心于格物致知,究其分殊,则不能识其理一,只有在“理一”前提下,通过“分殊”才能归于“理一”。他还从“理一分殊”的观点出发,主张不得无故毁坏草木虫鱼等生物,应“立法定制,品节禁戒”,“著书立言,开导劝止”,并把“分殊理一”的认识论用于学术上,主张“由传以求经”,重视儒家经传,但怀疑精神又使他不拘守经传教条,不轻信盲从。认为圣人之道以书而传,亦以书而晦,其因是汉代经学各主其传,训之义各是其说,穿凿支离,诡受以饰私,故有执其词而害义者,有袭其说而诬其义者,使圣人之道反而晦蚀残毁,不得大明于天下。所以必须恢复被汉儒所割裂破碎 的经学本来面目,故探讨经学之实者不能无所疑,有是非之见者不能无所辩。
哲学思想
作为北山学派传人,王柏在哲学思想上也传承了朱熹的思想,基本沿袭朱熹的理本论,与何基杂糅张载与朱熹的思想不同的是,王柏在本体论上融合了朱熹、周敦颐二人的观点,他认为太极是理,是宇宙最高的本体,他说:“维天巍巍,维地回族,人于其中,参为三才。虽曰三才,同一太极,浑合无间,是谓理一。”天地人“同一太极”或“理一”,太极即是理,是最高本体。而在解释世间万物各异的问题上王柏与何基一样沿用了朱熹的“理一分殊”的观点。王柏表示:“统体一太极者,即所谓理一也。事事物物上各有一太极者,即所谓分殊也。”所谓“理一”即天下只是一个理,这个理是超越一切存在的绝对本体。而所谓的“分殊之理”便解释了万事万物为何不同,因为万物中各具一理。王柏在理学思想上的创新集中体现在其“疑经”思想。王柏对先贤的观点并不是盲从,而是勇于提出质疑,这一点他与其师何基并不相同,何基认为:“治经当谨守精玩,不必多起疑论。有欲为后学言者,谨之又谨可也。”对先儒典籍深信不疑。但是王柏并不这样认为:“柏高明绝识,序正诸经,弘论英辨,质问难疑,或一事至十往返,基终不变以待其定。基文集三十卷,而与柏问辨者十八卷。”师徒二人对此有过多次辩论,由此可见王柏善于独立思考,对经典疑问颇多。王柏一生著作颇丰,其作《书疑》《诗疑》《中庸论》《大学沿革说》等文,对儒家经典进行辨疑讨论。作为朱熹学脉的传承者,在其怀疑的经典中也包含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王柏的疑经思想并非固守门户之见,而是在合理的疑点下进行公允的推断。虽然也有因审慎不足而造成的偏颇言论,总体对于北山学派理学思想的发展是有利的。王柏的疑经思想对其弟子金履祥影响颇深。
推崇四书
王柏推崇“四书”,称之为“经天纬地之具,治世立教之书”,致力于阐释朱熹的《四书集注》,是朱子“四书学”的传播推广者,被列为理学正宗。王柏著述繁富,计八百余卷,大多数失传。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
疑经思想
王柏对传统的儒家经典多有质疑,认为《诗》三百篇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品,亦不尽出于周公所定,孔子所删。周公时诗不满百篇,孔子所删之诗乃是周公以后庞杂之诗,经秦楚书之后,今之所谓三百篇,是否周公、孔子之旧,更值得怀疑。又以“正道”身份,把其中的爱情诗视为“淫”诗,主观断定这些情诗早被孔子删去,是汉儒又把这些诗杂进《诗经》,不合圣人测经本旨,因此,要求“有力者请于朝而再放黜之”,以一洗千古之芜秽,他以驳斥所谓“孔壁之书皆科斗文字”之说,论证《尚书》可疑,而《今文尚书》同样值得怀疑。因汉初伏生已年老,口不能言,使其女传言以授晁错,伏生其女为齐人,晁错为颍州区人,语音各异,所以错讹甚多,故应纠其谬。他以此作《书疑》九卷重订错简,移易补缀。其书虽不严谨,纰缪甚多,然也頗具学术成就。指出姚方兴所增二十八字中“刘备”二字不见于《六经》,是晋代老庄之言,揭露《伪古文尚书》之伪。在《尧典疑》中提出对上古史的怀疑。在《大疑》中,批判了宗教神学思想。他推崇《四书》,称之为“经天纬地之具,治世立教之书”。然而对《四书》及朱熹的集注也有不少疑论,疑《大学》《中庸》出于《子思》二十三篇之内,疑《论语》出于古《孔子家语》,疑《孟子》是自著之书,他疑经的目的是为发展理学,王柏的“分殊理一”和疑经思想,进一步促进了理学 的发展。因推广朱学有功,受到后世封建统治者的褒扬,列为理学正宗。著,作繁多,计八百余卷,但大部分散佚。现存有《鲁斋集》《书疑》《诗疑》《研几图》等。
主张考选制
王柏希望统治者改弦更张,挽回颓势。曾指斥科举“一次于三日之虚文”,无以治理天下,主张恢复古时的考选制,指出国贫民病,是国吏治腐败,“势家巨室”不输王赋。提出“富国强兵,必以理财为本”。强调“理财无巧法,止得输其所当输者足矣。但输其所当输,当自公卿大夫始”(《鲁斋集》卷四《送曹淑序》)。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作品
思想主张
理学思想
哲学思想
推崇四书
疑经思想
主张考选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