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春,男,出生于1963年11月,副所长,研究员。1994年10月从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学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个人履历
杨长春研究员1994年10月留所工作任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长期从事油气勘探地球物理的方向研究工作,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地质体精细速度分析与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理论与方法”、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
地震层析成像”与中国科学院创新重大项目“油气勘探二次创业的前导性研究”,承担国家基础规划“973”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规律与分布预测”和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国近海前
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技术”。目前正在承担
中国科学院创新重大项目“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和国家“973”“中国海相
碳酸岩油气富集规律与分布预测”,通过研究项目的实施,在前新生代海相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理论与方法技术成果显著,尤其是在复杂构造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理论研究与潜山油气勘探等方面,为我国前新生代海相油气勘探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撑。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研究成果有:与国际同步开展复杂油气构造地震叠前深度偏移理论与方法,取得成像理论与算法、编程实现与软件系统集成等方面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潜山油气勘探应用成果显著。
成就及荣誉
借鉴计算机图形学原理,提出“块体”地质模型用于描述复杂地质构造,实现复杂地质体数学刻画与地质知识数学表达,进而给出复杂介质中地震
射线跟踪微变网格方法,实现了
地震波场走时快速、准确计算。基于层析成像技术,建立了适合不同地质条件的速度-深度模型分析的方法流程,为复杂地质条件速度场分析提供了可借鉴的流程与经验。基于地震波场传播的
费马原理与菲涅尔相干理论,发展了适于中、低
信噪比地震资料复杂地质构造的最佳孔径叠前深度偏移理论与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我国
古潜山油气勘探,推动了前
新生代海相油气勘探进步与发展,为我国油气勘探二次创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典型实例。
杨长春研究员1996年入选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6年获
胜利油田地球科学开拓特别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
一等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1997年获全国优秀回国人员称号;1997年被中国科学院授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拼搏者”称号;1997年入选“百千万工程”;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
提名奖;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创新团队;2003年作为主要参加人员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
代表论著
杨长春, 刘兴材, 李幼铭, 刘福贵, 冷传波, 刘洪, 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流程及应用,地球物理学报
杨长春, 冷传波, 李幼铭, 适于复杂地质模型的三维
射线跟踪方法,地球物理学报
井西利, 杨长春,求解地震静校正问题的双尺度反演方法,地球物理学报
王彦飞, 杨长春, 段秋梁,地震偏移反演成像的迭代正则化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学报
崔岩,王彦飞,杨长春,带先验知识的波阻抗反演正则化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学报
李振华, 王彦飞, 杨长春,正则化偏移成像的全局优化快速算法,地球物理学报
曹静杰, 王彦飞, 杨长春,地震数据压缩重构的正则化与零范数稀疏
最优化,地球物理学报
Y F Wang and C C Yang, Accelerating migration deconvolution using a non-monotone gradient method, Geophysics
Y F Wang, J J Cao and C C Yang, Recovery of seismic wavefields based on compressive sensing by an $-norm constrained trust region method and the piecewise random sub-sampling,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Y F Wang, C C Yang and X W Li, A Regularizing Kernel-Based BRDF Model Inversion Method for Ill-posed Land Surface Parameter Retrieval Using Smoothness Constrain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