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媛
生化药理学家
朱秀媛,1928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生化药理学家。2021年2月12日逝世。
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化系,毕业后曾任沈阳东北制药总厂教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助教。1956年,调至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1981-1982年在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临床研究所药理室进修一年,1987年任研究员。
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生化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曾任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
其丈夫系北京大学韩济生院士。 
人物经历
朱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药理学学专家,曾兼任中国药理学常务理事、理事,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常务委员,生化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名誉主任委员。20世纪50至70年代她曾进行抗肿瘤、心血管等多种药物的经典药物代谢研究,尤其率先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应用于药理学研究,又是最早开展药代动力学实验的研究者之一。80至90年代,研究了药物对大鼠肝微粒体药酶P450含量及活性的影响和P450一些种类同工酶在中国汉族成人肝微粒体内的表达。除了药物代谢方面的研究,80年代始,还进行了抗炎药免疫药物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指导研究生在本室建立了白三烯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和放射免疫受体结合测定法,对具有白三烯受体拮抗作用的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朱老师在科研方面的重大贡献是人工麝香的研制。鉴于天然麝香资源的稀缺,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财政部和中国药材公司等联合立项,下达了有关任务。虽然课题前景不确定性很大,但朱老师勇敢地承担了这项工作。与其他药物化学研究人员一起,经过大量筛选,发现了天然麝香的某个提取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根据中药学记载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设计了包括神经、内分泌、心脑血管、抗炎药免疫、药物代谢酶等三十多种模型和方法,检测其活性。同时找到了生物活性相似的代用品,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实验。由于当时没有专门的药物安全评价机构,还自行完成了小鼠一般药理学、大鼠和犬长毒的安全评价。在十所医院进行了千余例双盲对照临床实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历时近20载的努力,人工麝香终于被卫生部批准为中药一类新药,该项成果获得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逝世
于2021年2月12日逝世。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逝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