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儒猫头鹰生活在
亚洲,在海拔800-3500米的各种森林都可以见到它们。现在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物种介绍
侏儒猫头鹰的上半身为灰褐到红色,下体为灰白色,身上还点缀着“假眼”。侏儒猫头鹰经常栖息在很高的树上,利用超敏锐的视力来
捕食。侏儒猫头鹰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森林砍伐和消费者对于肉 的需求。侏儒猫头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它们的外貌丑陋,叫声凄厉,给人以恐怖的感觉,因而招致一些人的厌恶,甚至有一些
迷信传说,认为它是不吉利的鸟,其实都是不正确的。从它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来说,应该大力保护才对。它们属于夜行性的
福特猛禽,外貌奇特,充满杀气,尤其是那萦回于黑夜的叫声更令人恐怖,所以也常被人们称为“恶声鸟”。
鸮形目的雌鸟体形一般较雄鸟为大。头大而宽,嘴短,侧扁而强壮,先端钩曲,嘴基被有蜡膜,且多被硬羽所掩盖。它们还有一个转动灵活的脖子,使脸能转向后方。
它们的眼睛形大而向前方,上眼睑能自由活动,瞬膜板发达。角膜和水晶体具有较高的
曲率,瞳孔大而圆,视网膜中的
视杆细胞丰富,特别还有反光色素层,可在夜间视物,有的种类在白昼时成为白盲。耳孔大,周围有雏,有的在头的两侧还具有显著突起的耳簇羽,有利于收集音波。听觉十分灵敏,内耳大,脑部的听觉神经细胞丰富。此外,它们的左右耳朵不对称,在捕捉同一声音时可产生细微差别,使它们极其准确地测定猎物的立体方位。
鸮形目的体羽通常为暗褐色,在白昼栖息时不易被发现。体羽蓬松,羽毛柔软,翅膀宽大而稍圆,初级飞羽为11枚,第五枚初级飞羽缺如,次级飞羽第一枚缺如。羽毛的表面密布着绒毛,飞羽边缘还具锯齿般的柔软的缘缨,飞行时可以减弱和空气的摩擦,减弱或消除噪声,便于向猎物发动突然袭击。
尾羽较为短而圆,尾羽共有12枚或10枚。脚粗壮而强,多数全部被羽,这样能在夜间
捕食时减弱噪声并御寒。第四趾能向前后转动,爪大,弯曲而锐利。
鸮形目是典型的森林鸟类,也一些种类栖息于草原、沙漠、沼泽、苔原、山地、岛屿等地。一般为
留鸟。多数夜间或晨昏时活动,白天隐匿于树洞、岩穴或稠密的枝叶之间,但也有少数在白昼活动。
习性特点
南美洲有一种侏儒猫头鹰,个头儿只比麻雀大一点儿,但却是一种非常凶狠的鸟儿。这种鸟儿羽毛赤褐色,背上有两小块黑点,当地人误认为是它的眼睛,所以称它为“四眼鸟”。它敢于攻击比自己大上数倍的鸟类,因为它的爪子锐利,能不断用爪抓对方,直到敌人精疲力尽、无力反抗为止。
侏儒猫头鹰白天亦不安寂寞,常外出活动;食物以吃昆虫、蜥蜴、鱼等动物。一旦判断出猎物的方位,便迅速出击。侏儒猫头鹰的羽毛非常柔软,翅膀羽毛上有天鹅绒般密生的羽绒,因而飞行时产生的声波频率小于1千赫,这样无声的出击使它的进攻更有“闪电战”的效果。
侏儒猫头鹰大多居住在沙漠地区的巨大
仙人掌上,并且常常利用
啄木鸟科啄出的洞做窝。通常是一个树洞就生活着六、七个家族。
食物
食物以鼠类为主, 也吃昆虫、小鸟、蜥蜴、鱼等动物。它们都有吐“
食丸”的习性,其素囔具有消化能力,食物常常整吞下去,并将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发、
甲壳质等残物渣滓集成块状,形成小团经过食道和口腔吐出,叫食丸。科学家可以根据对食丸的分析,了解它们的食性。
猎食
鸮形目一旦判断出猎物的方位,便迅速出击。猫头鹰的羽毛非常柔软,翅膀羽毛上有天鹅绒般密生的羽绒,因而猫头鹰飞行时产生的声波频率小于1千赫,而一般
哺乳纲的耳朵是感觉不到那么低的频率的。这样无声的出击使猫头鹰的进攻更有“闪电战”的效果。据研究,猫头鹰在扑击猎物时,它的听觉仍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不断调整扑击方向,最后出爪,一举奏效。
嗤怪子是
色盲,也是唯一能分辨蓝色的鸟类,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等,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
细胞,无法认色彩以外,许多
鸟纲都有色彩的感觉。乌鸦在高空飞行需要找到降落的地方,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它们就能够抓住在空中飞的虫子,在树枝上轻轻降落。鸟类的辨色能力也有利于它们寻找配偶。试想,雄鸟常用艳丽的羽毛吸引异性,如果它们感受不到颜色,那雄鸟还有什么魅力呢?
科学研究
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对
鸮形目行为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一些鸟类学家把
仓鸮(猫头鹰的一种)放在全黑的房间里,用红外摄影设备观察仓的捕鼠活动。实验做得非常巧妙。室内除了地面上撒一些碎纸条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实验开始时,鸟类学家把一只老鼠放人实验室,开始录像。从录像上发现,只要老鼠一踏响地面的碎纸,仓鸮就能快速、准确地抓获它。
鸟类学家们从进一步研究发现,猫头鹰的听觉非常灵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中,听觉起主要的定位作用。
鸮形目的左右耳是不对称的,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而且左耳有很发达的耳鼓。大部分猫头鹰还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样的耳廓。猫头鹰的听觉神经很发达,一个体重只有300克的
仓鸮约有9.5万个听觉神经细胞,而体重600克左右的乌鸦却只有2.7万个。另外,
猫头鹰脸部密集着生的硬羽组成面盘,而这个面盘是很好的声波收集器。猫头鹰硕大的头使两耳之间的距离较大,这可以增强对声波的分辨率。当一只猫头鹰在黑暗的环境中搜索猎物时,它对声音的第一个反应是转头,如同人们在听微小响动时侧耳倾听一样。但是
鸮形目并不是真正地侧耳倾听,它转头的作用是使声波传到左右耳的时间产生差异。当这种时间差增加到30微秒以上时,猫头鹰即可准确分辨声源的方位。
栖息环境
猫头鹰大多栖息于树上,部分种类栖息于岩石间和草地上。猫头鹰绝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但也有部分种类如
斑头鸺鹠、
纵纹腹小鸮和
雕鸮等白天亦不安寂寞,常外出活动;一贯夜行的种类,一旦在白天活动,常飞行颠簸不定有如醉酒。
生长繁殖
通常一雄一雌配对。繁殖一般从3月至5~6月。
在繁殖过程中不营巢,而是利用树洞、岩穴或其他鸟类合适的弃巢孵卵育雏。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