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地处
山西高原的西北边缘,是京津的屏障。由于晋西北所处的地理位置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自然条件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但本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蕴藏着大量的煤炭、
铝矾土等矿产资源。
晋西北地区与
毛乌素沙漠正面相迎,与
内蒙古自治区、
陕北地区风沙区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整体生态环境处于极度脆弱状态,是
北方地区沙尘暴侵袭京津的中、西两条主线的必经之地。由于该地区长期以来乱采滥挖、滥垦滥牧现象普遍,致使国土资源和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影响,不
植树造林,使晋西北土地沙化、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成了北方著名的风沙源头。
几年来,
山西省在
桑干河流域和通往北京的主要风沙路径营造万亩以上连片树林120多处,林木成活率都在90%以上,有效遏制了地表起沙现象,减轻了沙尘危害。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势严重,属于
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
大同市、
朔州市、
忻州市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
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
植被稀少,从
西伯利亚地区吹过来的强劲季风,经大同、朔州地区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土卷向高空吹向
河北平原、京津地区。
晋西北6年治沙近2000万亩山西晋西北雁门关外,遍布山野的林草在夏季的雨水中显得格外青翠。7月2日,
有关部门统计表明,自2001年以来,
陕西省在晋西北风沙区开展大规模防沙治沙行动以来,已累计在这一区域完成生态治理面积近2000万亩,形成了防风固沙的主体框架,初步构筑起护卫京津的绿色生态保障。
近年来,
山西省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在国家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聘请专业队集中治理,保证了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二是采取了拍卖“四荒”、家庭承包、股份制合作等多种方式,改变了以前只种不管的局面,激活了体制;三是保护现有
植被,结合
天然林保护工程,广泛开展
植树造林退耕还草工作,停止毁林开垦
过度放牧,让牛羊下山改为圈养,有效保护了植被;四是大面积封沙育林育草,在植被较差的地区利用雨季进行飞播和人工散播。从2000年开始,
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作为国家首批试点的晋西北16个县与省政府签订了退耕还林“责任状”,一些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已初见成效。
干了一辈子防沙造林工作的大同市林业专家、市林业局副局长唐志昌告诉记者,雁北、大同地区防沙造林经历了三个时期:50年代种植了120万亩
小叶杨,本应在70年代成材,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现在都长成了“小老树”,目前濒临死亡的有70万亩;从80年代到90年代末,国家实施造林工程,大同造林工程纳入了“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2000年,大同被列入环北京防沙治沙造林工程范围,全市11个县区有7个纳入整体规划。目前,大同市在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已制定出了总体规划,主要是建设以环外长城与
桑干河为主的三纵四横的“七条林带”,全长700千米,宽度3-10千米,总控制面积336万亩。同时构筑沙化封闭区、还林还草养殖区、基本农田区、仁用杏经济林区和旅游景点区等“五区”。
地处晋西北
丘陵山区、紧临
毛乌素沙漠的
偏关县,干旱少雨,整天风沙弥漫。为改变这一状况,全县开始大力发展山丘林业,并且制订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通过拍卖“四荒”,稳权发证,20年不变,把林业的发展与群众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给百姓吃了颗“定心丸”;在资金扶持上也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对经济比较困难的农户,林业部门无偿提供部分苗木、籽种,实行以奖代助,对于栽植经济林的大户,县里负责垫支苗木费,定期收回,实行以借代助等。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他们正在逐步走出“怪圈”,使林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山西省林业厅厅长曹振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西省尤其是晋西北的
生态环境由于“欠账”太多,滥砍、滥伐、滥牧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些年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
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山西省尚有40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亟待绿化。
虽然一些局部地区的沙化、水土流失问题已得到部分缓解,但
山西省尤其是晋西北作为京津屏障,治理沙化仍然任重道远。仅大同市应退耕还林的土地就有230万亩,其中的80%已被不同程度地沙化,严重沙化的有30万亩,作为屏障京津风沙水患的第一道防线,大同地区的
生态环境十分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