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熙
陈式太极拳传人
一代太极宗师陈延熙,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人,系“牌位大王”陈长兴之孙,“太极神手”陈耕耘之次子。生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卒于民国十九年(1848-1929),享年八十一。公乃陈氏太极第八代主要传人。
人物简介
延熙公天资聪慧,好学上进,文武具佳。少时,文能“四书五经”了然于胸,出口成诵;武即年方五岁便与兄延年随长辈精习太极。
习武须得天赋异秉,更须勤练不缀,公二者兼备。在前辈们的熏陶下,闻鸡而舞,冬练严寒三九日,夏练酷暑三伏天,日练太极四十遍,寒来暑往,功夫随日推移,年岁增长,功夫渐入佳境。年方十八便于沟北垚、鑫齐名,行拳已臻出神入化、气势磅礴,炉火纯青,架式气势磅礴、轻灵、沉稳,刚柔相济。出手灵活、善变、快猛,力沉劲整,干脆有力,发人于瞬间。深得有本师爷和耕耘公、清萍公、仲公等前辈们的喜爱,有本师爷指教甚多,受益最深。
公祖上多为镖师,善骑善射。延熙公从小练就一身马上功夫,能飞身跃上飞奔之马,马肚藏身更为小技,延熙公精陈氏各门拳械,尤其善长枪术、剑术,金钱镖更为精湛,枪、剑之势如行云流水,神龙再现,金钱镖独步一时,如探囊取物,百发百中。
延熙公年少时便对博大精深的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黄帝内经》、《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爱不释手,随身携带,习武之余,勤于精研,对祖传骨科更为拿手,二十余岁医名便闻名乡里,并把中医之理融于拳术之中,对陈门绝技,抓筋、按膜、点穴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耕耘公长年走镖在个,故留长子延年在家照看老母,操持家务,延熙公十八岁便随父走镖,偶而也代父走镖。清代末年兵荒马乱,盗贼四起,押镖途中更是荆棘满地,险阻重重。
一是公代父走镖到山东省地面,只见山路崎岖,树木遮天,实为匪人出没之地,见此景,公嘱咐众镖师和随从小心行进。正行间,一声哨响,贼人四起。为首者执明晃晃的鬼头大刀,甚是凶煞,此时镖车速围一起,公暗嘱擒贼先擒王,必须以绝技的功夫治住匪首;又思:世道腐乱,匪者多为势所迫也,不可轻伤人命。于是不动声色,两枚金镖以极快之势正中二大王侯二之手,只听“哎呀”一声,刀已落地,三大王苟三还未明白,其手中刀也砰然掉地,几乎一瞬间又是几个匪徒兵器掉地。众匪徒大惊,公历声喝道:“我乃陈耕耘之子陈延熙,今代父走镖这里,你等也敢截镖,我念你等初犯,只伤你等手、臂,未取你等首级,你等还有什么话要讲?”此时正赶山大王郑横得报,率一杆人前来接应,见此情境急呼:“小的们,跪下,谢好汉手下留情,好汉莫非豫北陈家沟太极陈?陈沟乃武术圣地,以后凡见陈字旗,任何人不得靠近,切记!”延熙公走镖轶事甚繁,不能一一叙说,仅举一二,以后逐一详述。
纵观延熙公走镖途中,险阻重重,打斗甚多,但延熙公艺高胆大,心思缜密,依靠陈氏声威和众镖师的拥戴,上下齐心,总能逢凶化吉,化险为易,未曾有过闪失。
清末时期
清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民从揭竿而起,比比皆是,也有鱼目混珠,借世道混乱,强取豪夺,打家动舍,为非作歹者有之。为保家园,豫省各府县、各村镇份份建立武术团社,教习本乡青少年习武。光绪二十年(1894年),沁阳市名绅张作仁受乡邻之托,到陈沟聘拳师到沁阳授拳。因陈沟除悍贼“大头王”而早已名扬天下。陈氏族人敬重张姓为人善道且与陈沟有亲戚关系,恰逢延熙公探友归来,闲赋在家,遂应邀前往马坡授艺(同时到马坡授艺的还有董海川的入室弟子,八卦名手贾岐山)达六年之久。成材者有张宏,张闹、李遇(后出家)、傅振嵩等人,其中傅振嵩成就最大,傅振嵩(1881年-1953年)字乾坤,号剑南道,深得延熙公之真传,精通各种器械,太极枪、太极剑尤有独到之处,演练起来,堪称人剑合一,人枪合一,傅不仅艺从延熙公,更得德于公,极重忠、孝、仁、义深为武林同道赞誉。傅成名后常年在外,每回豫省亲均不忘师恩,必到陈沟探望公,聆听恩师教诲,并与众师兄弟演习,切磋在外的收获,验证自己功夫,在延熙公调教下使功夫更上一层,终成一代大师,人称“国术圣人”。傅振嵩晚年采众家之长,集太极、两仪、八卦之精华创“傅氏太极”,饮誉大江南北,为太极的光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光绪二十六(1900)袁世凯(世凯)时任山东巡抚,抵莱州市县界见鲁人为耕耘公所立碑记,大惊暗嗔:“太极拳为河南陈门所精,沟内陈家行侠尚义,功盖于世,吾早有所闻,但齐鲁乃英雄豪杰之地,武林高手辈出,能为异乡人立碑颂其武艺,实为罕见”。遂派人到陈家沟访邀耕耘公,到陈家沟知耕耘公已作古多年,遂邀请延熙公到鲁授艺。
袁崇尚武艺,袁府各派武师众多,且不乏高手名家。延熙公来,袁喜出望外。翌日,袁坐大堂,与众武师名为接风,实乃验证公之功夫,公以舒展、稳健、大方、圆润多变、刚柔相济的低架势向袁及众人展示了深奥、精湛、出神入化的太极风采,陈氏世传太极风貌,真乃“外如处女、内似金刚”,令众人耳目一新。与众武师过招,轻灵、身法多变,逢硬不顶,柔化刚发,化劲时能柔如棉絮,软似无骨,身法多变,使力大、力猛凶狠者,摸不着方向,找不到着力点,发劲时,恰到好处,迅猛如雷,犯者立扑,使人防不胜防,真是“一羽不能加”、“挨到何处何处击”,在袁府有了肘打罗铁腿,靠打李半天之美谈。一连数日,但凡交手者无不败北。众武师纷纷折服。就这样,延邪熙公以精湛的武功,独特的技击,高尚的武德,赢得了袁府上下表睐。从此,延熙公名扬山东省。公随袁世凯的调迁,由鲁至津六年,与宋世通、杨洪修等齐鲁名士多有来往。陈氏一门,极重孝廉,听到老母病重,延熙公辞别袁府,袁府上下恋恋不舍,袁赠以重金,并嘱母病好速归。
公抵豫回陈家沟,朝夕伺候老母,为母送饭喂药,母睡才敢入眠,常常衣不解带。母亡,公为母守考三年,未出豫省半步,潜心整理拳架之理、之用,精心传授弟子,深钻养生之道,深研中医之理,中药之效,不分贫富贵贱,济世救人。其间荐谢功吉去津教授袁氏子弟。
民国时期
民国五年(1915),清化镇(博爱县大学士怀庆知府杜严(清末进士,翰林学士,师豫学堂监督,河南省咨议局议长,历任河南民政厅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务厅长,为官清廉,政绩斐然,乐善好施,众口皆碑)。因素闻延熙公侠义之名,深为孝、艺(功夫)、义(行侠尚义)所感,遂往陈沟拜访,两人互慕其名,一见如故,你来我往,遂成至交。杜严有一子名泽(1897-1990),遂拜延熙公为师,习练太极,后延熙公自觉年老,推荐其族侄陈铭标教杜毓泽“忽雷架”(此架为清萍公关门弟子李景彦所创,此架多发劲,且发劲如惊雷再现,之快、之猛而得名)和炮捶。故杜毓泽即晓大架、小架,又会“忽雷架”,松田隆智写武术史中讲“杨家得陈家之一部,而杜家得陈家之大部也!”,杜公在二位名师的悉心亲授下,刻苦修炼,终成大家,杜公曾为台湾省太极拳协会理事长、顾问,杜公得真传,深谙太极各种练法和用法,在台湾举行的武术大会上杜公以八十高龄演练的太极让使人大开眼界“此乃太极之真髓也!”
太极以盛誉扬名于四海,广泛传播于我中华大地有两大盛期,一是杨公露禅三次下陈家沟,学艺十八载,艺成到京,威震武林,人称“杨露禅”让世人知太极。二是陈发科北京市传艺,独步一时,人称“太极一人”,让世人识陈家拳本来面目,学者众多。自此陈氏太极广为流传,成为最负盛名的“武林奇葩”。1928年,北平同仁堂乐老板久闻陈沟名,为护堂持重金邀陈沟太极高手前往。发科公受族人所荐,义无反顾,毅然北上。行前依陈门规矩“闯天下者,必到(陈家)祠堂过招”。这天延熙公、陈品三两个武林泰斗以八十岁高龄坐镇祠堂,亲检发科公功力直至满意,行前延熙公谆谆嘱道:北平市自古乃藏龙卧虎之地,各门、各派高手云集,你的功夫我和鑫老业已放心,你可大胆前往,要向你剑南师兄一样尊重各门各派以德赢人,让人家心服口服,交手时点到为止,轻易不可伤人,要广交朋友,多行善事,我陈门太极才能立足武林!发科公一行进京后谨遵公嘱:“凡事德为先,口不满,手不狂,常言“咱不中”凡不得已与人交手,则采、、肘、靠,擒、拿、跌、打兼施并用,从无败北,武术诗人杨季子云:“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持刚强”。
公晚年闲居陈沟,一边行医造福乡梓,一边授徒“教下些子弟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当时陈家沟沟北小架名手多出于陈鑫公名下。沟北大架名手亦多出于延熙公名下。公择徒甚严,只有德才兼备者才可授之。依其悟性而授之,一生门徒众多,仅陈沟顶尖高手就有(大杆)陈发科、(大枪)陈省三、(轻功)陈宝、(单刀)王平、(双锏王雁,以及陈居明、陈镜明等顶尖高手。
公一生豪爽,为人正直,乐施好善,医术高明且为人随和极具大家风度,沟里沟外家贫者常解囊相助。公行医不辞辛苦,遇患小病者随手诊治,分文不取,对贫困者更是送医送药,医德之高,令人敬仰,方圆数十里人称“当世华佗”。行医传奇甚多絮不言表。
延熙公一生为弘扬太极,让太极走出陈家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公不愧为陈沟陈氏十六世杰出的代表人物,一代太极宗师。现流行传于世的陈氏大架多出其门。
延熙公一生习武行医,讲究调养,注重养生,武功超群,身体硬朗,古稀之年鹤发童颜,尚能健步如飞,与人交手亦能发人于丈外,雄风不减,是集武术,中医于一身的盖世奇才。1929年秋公安然下世,享年八十有一。
其时(1929年)广东省主席李济深邀其师兄傅振嵩南下广州市任“两广国术”总教练,傅与顾汝章万籁声,王少固、耿海联袂南下(这就是武林上的“五虎”下江南)傅振嵩教授陈氏太极,形成了北京有延熙公之子陈发科,南京国术馆有公之侄陈子明,广东有公之高徒傅剑南,使陈氏太极显赫武林盛极一时,得到迅速的传播,公在九泉之下也感欣慰。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清末时期
民国时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