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盆地:位于
湘江和
浏阳河交汇的河谷阶地,周围为地势较高的山丘,可谓“环城皆山也”,其地形属于盆地,亦称长浏盆地、湘浏盆地,亦称长沙盆地,是广义
湘中盆地群的北方顶部。经过数十万年来的
地质变化和大自然的侵蚀,湘浏盆地形成了3个较为明显的地貌特征。
长沙湘浏盆地北方是丘陵(大型山脉的余脉),再北方是
两湖盆地。
主要介绍
长沙市位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阶地,周围为地势较高的山丘,可谓“环城皆山也”,其地形属于盆地,习称之湘浏盆地,亦称长沙盆地,是广义湘中盆地的北方顶部。经过数十万年来的地质变化和大自然的侵蚀,湘浏盆地形成了3个较为明显的地貌特征。第一,南高北低。在地质史上,中国大陆由于受菲律宾板块向西北的挤压,在
华中地区和华南部分地区曾产生活动性断裂,
湖南省的
地层也曾发生过间歇性掀斜式的升降运动,南部地层抬升量较大,向北逐渐减少,至
洞庭湖区地层反而下降,因此形成
长沙市南高北低的地势,城南的金盆岭、豹子岭一带,海拔均高于100米,而城北的湘、浏二水交汇处,海拔不超过30米,与北面的
洞庭湖平原衔接。湘浏盆地南高北低,成为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
第二,丘涧交错。湘浏盆地为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为我国
东南丘陵中的一个断陷盆地,其中自然保存着丘陵地貌的部分特征。盆地南起
昭山,根据山岭作西南——东北走向,偏西从河西靳江流域,经
湘江东岸现长沙市区向北至
捞刀河,转而偏东沿浏阳河至浏阳、
平江县境,
成长条状分布。在此范围内,沿湘江和浏阳河西侧经长期风雨侵蚀和流水冲刷,发育成较宽阔面平坦的冲积阶地,地质工作者根据标高和岩石风化程度等,将此范围内的阶地分为七级,第一级为湘、浏水交汇的河滩,阶面比高为71—81米。在各级阶地上仍有岗丘起伏,溪涧纵横,现城区范围内在古代就有不少通湘江的溪、涧,如城南的
南湖港曾经过沙河街南门口一带直能到城东,城内现凡有带桥名的地方,如西湖桥、文星桥、培元桥等过去均有河水贯通,在今五一中路的省二轻厅院内,50年代曾经挖出过
唐朝木船,二轻厅正北面的
蝴蝶大厦在基建现场清理出10多米深均是淤泥,可见这一带在唐代尚是河涧。此盆地内,虽然千万年以来,施自然之造化,尽人力之所为,但丘涧纵横的原始地貌遗痕至今依然比比可见。
第三,红岩白沙。湘浏盆地的地质结构,可考察者均为
第四纪沉积物,年代约在300万年到1万年之间。这里的山丘、河谷经过
地层的断裂、掀斜升降等运动,以及自然的风化、流水的冲刷等外力的作用,多处出现陡岩壁立,断岸垣横,河滩溪畔沙石裸陈,揭示了其原始的地质结构。前人选择部分较为典型的裸露地层,做了地层的
抽样分析,有属于一级阶地的水陆洲组,属于二级阶地的
马王堆汉墓组,属于三级阶地的白沙井组,属于四级阶地的新开铺组及属于五级阶地的洞井铺组等,取得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可知
长沙市的地质结构主要由砂
砾岩、
粉砂岩、砂岩、砾岩及
板岩等岩层组成,最上层则多为
网纹红土。由于这些岩石均由铁质、钙质和泥质胶结,颜色多呈红色或紫红色,因此该盆地习称为红岩盆地或简称红盆。而
地层的砂岩和砂砾岩中组成成分则以
石英为主,颗粒较大,颜色灰白。
由于湘浏盆地地貌具有以上特点,特别是其处于从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使得这一范围内地貌变化,多姿多彩。
西侧为低山区。盆地西侧止于河西岳麓山,山势中部高,南北低,碧虚岭海拔296米,为岳麓山最高峰。山前有天马山、凤凰山大小岗丘罗列。山后有桃花岭、金牛岭等丛峦叠翠,群山混然一体,形成
长沙市的屏障。由于岳麓山山体为
砂岩、砂砾岩、
板岩等较坚硬的岩层组成,抗风化力强,故能保持低山地貌,四周断裂处经长期的侵蚀,逐渐形成沟壑、溪谷,使山体更显巍峨耸立,从白鹤泉至
爱晚亭一线为一横向断裂带,发育成
谷地,地下水沿
断层汇向低谷,而有白鹤、青枫诸名泉形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营造出了名誉宇内的岳麓山自然景观。
西北侧分布着元古代震旦纪后期的浅变质岩和板岩组成的丘陵,海拔一般在100米左右。由于有的
地层岩质坚硬,自然力剥蚀作用缓慢,形成了数座
孤峰矗立,点缀于低缓丘陵之中。滨临
湘江西岸的谷山,海拔361米,谷山之西有尖山,因其山呈圆锥形,又名
圭峰,海拔247米。
东北侧为
花岗石低山丘陵地带。此处山体多以云母花岗岩构成,地表发育的土壤多为沙土和黄砂土,山势均较陡峭,
山脊多不相连,高者海拔达500余米。湘江东岸的
鹅羊山,高仅海拔140米,但因其庄落平野,使人感觉突兀矗立。
东侧和东南侧为红岩丘岗。主要以红砂岩和砂砾岩构成的小山组成的丘陵,海拔一般100米左右。这些小山丘岩质较松散,易于风化成红岩岗地。但亦有个别因岩基坚硬,虽久经剥蚀,仍耸立于红岩丘岗之中。
盆地中心为沿江的冲积阶地,是
长沙市城市主要建设地带,其
地层主要是
第四纪更新世的冲积性
网纹红土和砂砾。北起湘、浏二水交汇的新河三角洲第一级台地,海拔约30米,高出
湘江常年水位约10米。至今五一广场
黄兴路一带为第二级台地,高出湘江常年水位约30米,长沙古城主要分布在这一级台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现在第六级、第七级阶地逐步建设成为新城区了。
湘浏盆地地貌的形成,是古代地质运动的结果,早在地质时代的元古代震旦纪时,此地还在一个广阔的古海槽之中,沉积着最古老的岩层——浅海
碎屑岩,这些
沉积物曾在银盆岭至荣湾镇一带的
断层暴露出来。后来经过雪峰运动和加里东运动,江南古陆地隆起。到中生代三迭纪的印支运动,
湖南省各地受到扭曲、断裂、褶皱等作用,使海水全部退出,东北——西南走向排列的山地、拗陷槽谷出现雏形。中生代
侏罗纪的燕山运动后,本地区
地层断裂拗陷逐渐演变为山间盆地,奠定了湘浏盆地的基础骨架。盆地内堆积的白垩——第三纪砂砾岩层,在当时干燥炎热的条件下,成为红色岩层。后来在第三纪末到
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中,湖南发生了间歇性掀斜式抬升运动,湖南抬升量大,造成了湘浏盆地南高北低,并使盆地内河谷阶地形成梯级展布,地表起伏幅度也随之增大,出现低山、丘岗、平原的多种地貌。至第四纪初,
地球气候变冷,出现冰期,丘岗崩塌,岩石碎屑堆积于河床之中,因而形成白沙井
砾石层。后来经过间冰期的湿热气候及长期的风化、淋沥作用,在砾石层上,覆盖着白斑
网纹红土。因此,三、四纪之交的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气候的变化,是本地区地貌发育的基本原因,地质时代的地壳运动和自然界的外力相互作用,形成了本地区千姿百态的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