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在青少年人群中常常被误诊为
双相障碍和
抑郁症。边缘型人格是一种以人际关系、自我意象和情绪等不稳定,呈现明显冲动性的普遍行为模式,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各种情境中。具体表现为容易愤怒、冲动、存在被抛弃感等。
少年人群中,
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2%,
双相障碍的患病率只有0.7%,而BPD的患病率却高达3%~5%,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约80%的BPD患者为女性。如果没有被及早识别和治疗,BPD的后果很严重。患者的社会功能会严重受损,有超过80%的患者有过自杀想法和自伤行为,25.6%的自杀未遂者在接下来的1年内会选择再次自杀。
BPD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具有生物学、心理和社会等多重病理因素,其中不良的成长环境扮演着重要的病理角色。
基本概念
边缘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在青少年人群中常常被误诊为
双相障碍和
抑郁症。边缘型人格是一种以人际关系、自我意象和情绪等不稳定,呈现明显冲动性的普遍行为模式,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各种情境中。具体表现为容易愤怒、冲动、存在被抛弃感等。
BPD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具有生物学、心理和社会等多重病理因素,其中不良的成长环境扮演着重要的病理角色。
相关研究
遗传学
双相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障碍。BPD与BD、抑郁障碍(MDD)和
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均存在遗传重叠,BPD的遗传性相对较低。在鉴别方面,家族史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研究显示,BPD的一级亲属更有可能患有冲动控制障碍或MDD。
神经影像学
在BPD患者中,杏仁核、海马、眶额皮质及
前扣带回皮质体积减小。荟萃分析表明,BPD患者双侧内侧
前额叶皮质网络(mPFC)、双侧杏仁核、右侧
海马旁回灰质体积(GMV)、灰质密度(GMD)下降。关于脑部
葡萄糖代谢的研究发现,BPD患者在
下丘脑、
中脑和纹状体出现低代谢。
现象学
纵向研究表明,随着时间推移,BPD的诊断并不稳定,其症状会逐渐减弱,大多数BPD患者在其一生中都会有一个良好的结局。这些发现似乎质疑BPD作为一种
人格障碍的本质,因为人格障碍的一般诊断标准表明,这些特征是慢性的、持久的和普遍的。还有学者从昼夜节律、睡眠模式、情感波动等方面进行索。BPD患者夜眠明显延迟,BPD患者出现白天活动开始延迟和温度延迟相。延迟的昼夜节律可能是BPD患者一个重要的临床表型。
临床特征
边缘型人格具有下述症状,如疯狂地努力避免真实或想象中的被抛弃;存在不稳定、紧张的人际关系,其特点是在过度理想化与过度贬低之间摇摆;认同障碍,患者存在明显而持久的、不稳定的自我意象或自我感;至少在两个存在潜在自我伤害的领域内存在冲动行为(例如花销、性、物质滥用、疯狂驾驶、暴食);反复出现自杀行为、自杀姿态、自杀威胁或自残行为;因明显的心境反应而导致的情绪不稳定(如强烈的间隙性烦躁、易怒或者常持续数小时或不超过几天的偶尔出现的焦虑等);长期的空虚感;不恰当、强烈的愤怒或难于控制愤怒(如经常生气、愤怒、斗殴等);短暂的、与应激相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解离症状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如果青少年反复或持续性地出现5个及以上上述症状群,持续2年以上并带来严重的社会功能受损或者主观痛苦感,则可诊断为BPD。
双相障碍也会出现情绪不稳定,
抑郁症也会伤害自己。但是这两个疾病一般有明确的发生、发展阶段,持续7天以上的躁狂,或者4天以上轻躁狂,或者14天以上的抑郁症状群。BPD的自我感觉良好、冲动性购物、愤怒或者情绪低落、消极等一般不持久,变化更为极端剧烈。
病因
BPD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具有生物学、心理和社会等多重病理因素,其中不良的成长环境扮演着重要的病理角色。
童年期虐待
幼年时期遭受过精神或者躯体虐待,似乎是BPD的"标配",可以是显性的肢体暴力、性伤害或语言侮辱,也可以是隐性的心理伤害,例如家长的冷暴力、被抛弃或忽视、缺乏温情等。
不良家庭环境
父母长期冲突或离异、家人情绪不稳定或有精神症状、物质滥用、不良教养方式等,都是青少年BPD的风险因素。
个体心理因素
在不良的成长环境之下,孩子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但是又无法实现,会延伸出各种"次级依恋策略",例如哭闹、生气、愤怒、伤害、攻击等来获得想象的正性依恋体验。孩子会发展出敏感、偏执、不稳定、焦虑等持续性感受,从而成为他的人格模式。他们对挫折和拒绝比较敏感,同样,对温柔、理解、接纳的环境也比较敏感。
治疗
药物治疗
目前没有可以治疗BPD的药物,但是患者极端变化的症状常常诱导医生大量使用药物。医生的无助和家长的无助,常常是青少年BPD被过度治疗的重要因素。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可用于控制冲动行为和片断性的精神病性症状,在并发持续的焦虑和抑郁时可以短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可以用于极端的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但是上述药物的效果并不理想,不能完全控制患者的病情。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BPD的推荐治疗方案。辩证行为疗法被认为是BPD首选的心理治疗方案,但是对未成年人需要结合家庭治疗,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青少年BPD的家庭治疗尤为重要,家庭关系是BPD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针对家庭开展工作是必要的。但是,BPD患者的家庭工作开展常常比较困难。一个情绪不稳定的青少年,往往会有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家庭系统,里面住着情绪也不太稳定的父母。
预后
BPD是一个慢性精神疾病,剧烈的症状变化让患者的处境比较艰难。他们对周围环境敏感,对挫折、拒绝敏感的同时,对细节、感受和资源也同样敏感,这是他们的优势。他们往往在某个领域具有特殊的能力,如手工、音乐、绘画、设计、电影、写作或学习等,非常容易治愈和代偿他们的痛苦。BPD的症状缓解较慢,非常容易让医生和家人倦怠,医生和家人的倦态又会加重患者的症状,强化"你们不在乎我、抛弃我"的假设。但是长期的随访研究发现,他们的结局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与症状相处的过程中,患者自己和家人会逐渐找到一个合适的生存方式,这是
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疾病不同的地方。人格障碍是生存方式和想象的割裂,在现实社会活动中会逐渐被修复和塑造。对BPD的治疗尤其需要耐心,患者需要,家长需要,医生更需要,陪着他们放慢脚步一步步重新来过。同时,家庭系统容纳度的持续提升,解决结构性问题也是青少年BPD治疗的关键。
相关事件
2024年4月2日,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杜娜表示,有种“恋爱脑”确实是病,虽然有救,但痊愈常常需要好几年。外省女孩小雨饱受“恋爱脑”的困扰,对男友非常依赖,有时还要求男友24小时及时回复消息,被确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她来到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了三年的治疗后,而后才基本稳定。杜娜说,很多患者早年有过分离体验和创伤性经历,主要是和抚养者之间未能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比如,身体方面遭受过虐待,或者跟重要的抚养者之间过早分离等。同时,恋爱脑患者有可能存在共病,如常见的
焦虑症、
抑郁症或者是
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如果是轻度可尝试情绪管理,重度请寻求医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