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敏冬,女,1965年5月26日出生于
辽宁省鞍山市,海洋
环境科学工程与技术专家,
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高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
强电场放电产生
自由基的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主要在海洋赤潮治理、
甲烷转化制氢及液体燃料、烟气脱硫脱硝资源化、防控生化污染等领域进行研究。
1988年,白敏冬从
辽宁科技大学(现辽宁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本科毕业,随后进入国家环境污染静电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并转向
环境工程研究。1995年获得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同校获得博士学位。
白敏冬博士毕业后加入
大连海事大学,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于2003年起担任高气
压强电场电离放电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年,白敏冬成为
厦门大学教授。她曾在2004年5月被邀请在
新加坡召开的“第二届船舶压载水控制与管理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成为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在该国际会议上主讲。
白敏冬针对防治海洋
外来生物入侵性传播和海洋赤潮灾害的国家重大需求,面向远洋船舶压载水治理的国际竞争,率先提出和建立了大气压强电场(≥100kV/cm)放电加速电子(≥10eV)高效生成
羟基自由基(·OH)的新方法,开创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远洋船舶压载水羟基自由基处理成套装备;实现了·OH快速(≤5s)、低浓度(0.63mg/L)、高效率(99%)、低成本(3分钱/吨水)致死海洋入侵生物的实用性技术示范,攻克了在船上在排放压载水的过程中快速治理船舶压载水的国际性难题;建立了海洋赤潮灾害·OH绿色防治的新方法,可有效地解决化学药剂和絮凝剂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瓶颈问题。
截至2018年6月,白敏冬先后省政府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
一等奖、
二等奖、国际专利奖、国家专利奖等近十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
白敏冬说:“做科研工作最保险的就是对某个领域的前沿成果进行追踪,跟着别人的道路研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是这样的工作没有挑战性,也永远出不了原创性成果。”在她看来,科研工作的开拓性、原创性是最重要的,不能重复别人的老路,而且要与国家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于是她选择了船舶压载水处理这个国际性研究课题。
白敏冬的父亲
白希尧从小对她悉心培育,引导和帮助她走进了科学研究的大门。
白敏冬在有害海洋生物的防控等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浙江工业大学评)
白敏冬用了三年时间就拿出原创性技术震惊国际同行,让中国的船舶压载水处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站在了世界领先的潮头。(
辽宁科技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