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57年3月生,陕西洛川人。1977年考入
兰州大学历史系,1981年毕业后分配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古
农学研究室工作。1992年入
南京农业大学师从郭文韬先生攻读农业史专业博士。1997年入西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师从著名农业经济学家魏正果教授从事中国土地制度史方向的博士后研究。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并被遴选为农业史方向博士生导师。2001年受
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赴
京都大学、
东海大学等从事学术访问和交流,2003年3月赴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进行短期学术访问,2009年率领中国农史代表团赴
韩国参加了第九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现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组评审专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
陕西省科技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规划办史学专家组成员、
中国民主同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副主委、
杨陵区政协委员等职
人物经历
科研情况
樊志民研究员长期以来潜心于农史学术研究,率先倡行地区与断代农业史研究,并以
西北农牧史与
战国秦汉断代研究确立了自己的特色领域与学术地位。先后在国内外重要
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20余篇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转载或收录。目前承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重大文化项目《中华大典·农业典·经济作物分典》、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等。在秦农历史、农业区域史、农业经济史、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成果。先后承担研究生《土地制度史》、《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农业发展史》、《区域与断代农业史研究》、《
中华饮食文化》等学位课程的教学工作。1994年获
陕西省第三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995年当选陕西省跨世纪青年科技人才群英会代表,1997年被评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周金文中所见之关中农业》、《试论中国中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萌芽》、《关中历史上的旱灾与农业问题研究》、《地区农业史的理论与实践》等论著多次获陕西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著奖与有关学会优秀论著奖,收入国家教委高等院校重大软科学成果汇编,并被国内外多家学术资料中心收藏、转载。
近年来又对中国农业特色的饮食文化、农业开发与环境史、农业文化交流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此外,樊志民研究员还先后参加了
中国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
齐民要术》、《
大秦岭》等的拍摄,并接受中央电视台以及日、韩多家电视台的采访,其参加2011年
世界园艺博览会(
西安市)申报时提出的“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的主题设计与布展思想,被申办方与世园协会所采用。
代表著作
1、《秦农业历史研究》 独著
2、《陕西古代农业科技》
3、《咸阳古代农业科技简史》
4、《陕西科技志——古代农业科技篇》
5、《宝鸡市志——古代农业发展述略》
6、《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
7、《问稼轩农史文集》 独著
8、《中国农业通史·战国秦汉卷》 合编
近年发表论文
邓谨,樊志民. 议新农村建设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
张洁,樊志民. 本土性:中亚
陕西村移民的经济发展模式[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张洁,樊志民. 近代
山东庄镇移民经济与
关中经济的交融发展[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秦华杰,吴长城,樊志民. 明清时期华北棉业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0,(2).
肖建英,樊志民. 山区经济开发的典范——“太行山道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9,(12).
史志诚,樊志民. 有毒植物胁迫与农耕兴起[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鲁靖康,樊志民.
清代屯垦对新疆农业发展的影响[J]. 西域研究,2009,(2).
樊志民. 农业进程中的“拿来主义”[J]. 生命世界,2008,(7).
樊志民,吴宾,朱宏斌. 多维视野中的区域开发与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史研究——第七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 中国农史,2008,(1).
赵婉莹,樊志民. 《
四民月令》的中医药学价值探析[J]. 陕西中医,2008,(1).
王向辉,卜风贤,樊志民. 历史时期
西北季节性灾害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4).
张小明,樊志民. 生态视野下长安都城地位的丧失[J]. 中国农史,2007,(3).
樊志民,. 中古均田制度的农史观察[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温晓平,屈李纯,窦春蕊,樊志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70年发展史略[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杨乙丹,樊志民,王庆锋. 我国粮食流通制度变迁的周期解释[J]. 安徽农业科学,2006,(6).
吴宾,朱宏斌,樊志民. 明清时期陕南农业商品化发展及其成因[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王文良,樊志民,王娜. 中国古代地主制经济研究与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05,(6).
聂敏,
卢勇,樊志民,曾晓丽. “内卷化”与陕西商帮在
泾阳县、
三原县两县兴起原因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05,(1).
樊志民. 农业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农业地域拓展[J]. 人文地理,2004,(5).
卢勇,樊志民,聂敏. 泾阳丰乐原“清峪河各渠始末记碑”及碑文[J]. 农业考古,2004,(3).
樊志民. 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特色研究[J]. 农业考古,2004,(1).
吕庆峰,樊志民. 中国上古帝王的农神色彩[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樊志民.
战国秦汉农官制度研究[J]. 史学月刊,2003,(5).
吕庆峰,樊志民. 中国上古帝王的农神色彩[J]. 农业考古,2003,(1).
樊志民,朱宏斌. 月令书与中国传统农业管理思想之嬗变[J]. 中国农史,2002,(3).
樊志民. 战国农业发展与战国社会变革[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尹洁,樊志民.
孙中山《
实业计划》的东西部平衡发展思想及启示[J]. 理论导刊,2001,(9).
樊志民,朱宏斌. 秦军事地理变迁与秦农业地域拓展[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樊志民. 堑河、堑洛功效宜作多维观[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3).
赖作莲,樊志民. 《补农书》所见经营地主管理的现代化因素[J]. 农业考古,2000,(3).
张波,樊志民. 数代相承的学术情谊[J]. 农业考古,2000,(3).
邓谨,樊志民. 基于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农民中产阶层是新农村建设的民间主体力量[A]. .[C].: ,2009.
史志诚,樊志民. 有毒植物胁迫与农耕兴起[A]. .[C].: ,2007.
史志诚,樊志民. 植物胁迫与农耕兴起[A]. .[C].: ,2009.
朱宏斌,樊志民. 关于历史时期农业开发经营与生态问题的若干思考[A]. .[C].: ,2003.
卜风贤,樊志民. 两汉宫廷斗争中用毒现象透析[A]. .[C].: ,2003.
樊志民,强百发. 中日韩农书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A]. .[C].: ,2006.
早年论文
1997年
1、《现代中国的秦史研究》
2、《战国农业发展与战国社会变革》
3、《月令书与中国传统农业管理思想嬗变》合撰 第一作者
4、《〈补农书〉所见经营地主管理的现代化因素》合撰 第一作者
5、《孙中山东西部平衡思想研究》
6、《堑河堑洛功诳宜作多维观》
7、《秦王朝农史地位评识》
1997年以前发表的主要论文
1、《黄土高原古代农业抗旱经验初探(一)》农业考古1984(1)
2、《黄土高原古代农业抗旱经验初探(二)》农业考古1984(2)
3、《传统农业在西北开发进程中的历史地位》科学经济社会1985(2)
4、《周金文中所见之关中农业》中国农史1986(1)
5、《关中历史上的旱灾与与农业问题研究》中国历史1988(1)
6、《地区农业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史1988(4)
7、《先周考古与先周农业史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0(1)
8、《陕西古代农田水利科学技术初究》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0(3)
9、《秦人农业初识》古今农业1990(2)
10、《论农史学科主体意识和体制建设》农业考古1990(2)合作
11、《关中地区历代农业发展述略》陕西农业史料第七辑
12、《中国古代农业区划研究》中国农史1991(1)
13、《传统技术的梯度转逆与陕南陕北的农业开发》古今农业1992(1)
14、《试论中国中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萌芽》中国农史1993(2)
15、《早秦农业历史初探》中国农史1994(4)
近年主持课题
国家文物局 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科技发明 2008—2011
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 中国农业大典·经济作物分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