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逸
周国逸
周国逸,男,1963年5月生,汉族湖南省衡山县人,博士,研究员(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园学术委员会主任、园学位委员会主席、园工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定位研究站站长,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组长,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兼任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广州市政协第九、十届委员。周国逸曾获第一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称号。
个人简介
周国逸,男,1963年5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园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长。主持国家科技部973前期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基金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专题、广东省重点基金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2部,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招生专业为生态学,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生态学。已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6名。
社会职务
广州市第十届政协委员;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副主编;
资源科学》编委;
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学术会委员;
中国森林水文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长;
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
广东省林业科学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环境科学学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广州市归国留学人员协会副秘书长。
个人履历
1983年于中南林学院(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获学士
1986年在中南林学院获硕士学位,
1989年在东北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0年-1992年1月在湖南师范大学工作,任讲师。
1992年2月-1994年4月曾赴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4年 5月到华南植物研究所工作,1994底年和1996年底先后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曾担任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和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2000年6月至起任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现为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首席研究员,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
主要成果
1、率先提出了水文学研究的生态系统观点,个人专著《生态系统水热原理及其应用》比Baird和Wilby合著的《ECo Hydrology》早2年。
2、从理论上推导了计算系统蒸散的公式,被认为是解决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研究的一个难题,此公式在美国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生态学大会受到普遍的重视,被很多人加以应用。
3、在生态系统研究方面,周国逸研究了生态系统水热量度指标的问题,这对于进行精确的生态区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率先开展了森林冠层对降水动能再分配及降水侵蚀原动力机制研究,比较全面地研究了桉树人工林水文学效应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热配合是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限制因子理论,并找到了任意时空尺度的生态系统水热状况量度指标和计算方法,从而形成了该理论的体系,发表了系列的文章。
5、揭示了桉树树液流动密度随边材径向深度的变化规律。
6、在国内率先从理论上开展了大气降水动能、林冠穿透水水滴能变化及相互作用规律研究,及其对地表侵蚀的影响,保持了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7、在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率先开展森林水文学过程中C的迁移、流失和沉积研究。
8、据“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学会网”资料,周国逸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120篇论文以上,其中80%以上是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身份,SCI收录30篇(很多在国际该专业一类刊物上刊登),出版专著4部。培养17名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9人。
所获奖项荣誉
周国逸曾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南省优秀论文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3年,获“中国植物学会优秀青年奖”;
199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
1998年,获广东省“十大青年科技标兵”称号;
1999年,获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00年,获广东省第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两院优秀导师奖。
2006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要荣誉:
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1997),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1999),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2000),广东省省直机关“岗位排头兵”(2007),广东省“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2013),广东省“南粤百杰”(2013),首届CERN科技贡献奖(2014)。
人物事迹
周国逸把专业知识用于社会公益和经济建设。他积极参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工作,为改善广东省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1997年广东从化特大洪灾,他带领华南植物研究所的有关专家赶赴从化区进行考察,写出了数万字的报告,提出了一条“救灾先治水,治水先治山”的全面整治措施;针对广东省大面积人工林持续经营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他积极申请国外经费支持;为响应李长春书记粤北山区应走牧业致富的道路的指示,他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在曲江区开展“退化坡地种植优质牧草饲养优质肉牛的示范研究”,受当地领导和群众的广泛欢迎。周国逸作为共产党员,他在研究室处处起一个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带领全室同志艰苦拼搏;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导师,他注意培养科研骨干力量,对他们热情指导;作为中心负责人,他努力研究一个以研究人员协同作战为手段的现代科技管理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就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广泛的争论,在他的带领下,中科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顺利地升为国家级野外定位站(试点)。周国逸在日本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参与了中日韩三国合作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工亚酸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对策”,并负责“大气酸沉降来源分析”的子项目,通过他的研究证明,日本西部以至整个日本的酸沉降来源与中国的大气污染物无关,科学地说明日本某些人士所持“中国的环境状况影响了日本”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回国时,他自费购买了价值1.5万美元的仪器设备用于科研。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社会职务
个人履历
主要成果
所获奖项荣誉
人物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