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胡颓子
文山胡颓子
文山胡颓子(Elaeagnus wenshanensis C. Y. Chang)是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常绿直立灌木,无刺或有时具刺。小枝锐角开展,幼枝圆柱形,稍扁,细长,密被棕红色鳞片,老枝鳞片脱落,黑色。叶革质或近革质,阔椭圆形,顶端骤短钝尖,尖头三角形,基部圆形或钝形,边缘全缘,微反卷,上面幼时被鳞片,成熟后脱落,干燥后褐绿色,下面灰白色,密被细小银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鳞片。花期11月至次年2月,果期3-4月。
文山胡颓子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部、四川省东南部,生长于海拔1600-2000米的山区。文山胡颓子经济价值颇大,可鲜食、作为果品加工原料、榨油、观赏,并可用于防风固沙。
形态特征
常绿直立灌木,无刺或有时具刺;小枝锐角开展,幼枝圆柱形,稍扁,细长,密被棕红色鳞片,老枝鳞片脱落,黑色。叶革质或近革质,阔椭圆形,长3-6厘米,宽1.6-3.5厘米,顶端骤短钝尖,尖头三角形,基部圆形或钝形,边缘全缘,微反卷,上面幼时被鳞片,成熟后脱落,干燥后褐绿色,下面灰白色,密被细小银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鳞片,侧脉4-7对,与中脉开展成50度的角,两面略明显;叶柄褐色,长5-7毫米。
花淡白色,密被银白色和混生少数褐色鳞片,1-5花簇生叶腋短小枝上成伞形总状花序,花枝锈色,长l-3毫米;花梗长6-10毫米;萼筒短圆筒状钟形,长4-5毫米,裂片下宽2毫米,在子房上明显收缩,裂片宽卵状三角形,长1.5-2.5毫米,顶端急尖,内面疏生少数鳞毛和星状柔毛,包围子房的萼管阔椭圆形,锈色;雄蕊的花丝极短,花药阔椭圆形,长约1毫米,达裂片的2/3;花柱极弯曲,约为“S”形,散生白色星状柔毛,超过雄蕊。果实幼时阔椭圆形,长7毫米,直径为长的1/2倍,密被褐锈色鳞片。花期11月至次年2月,果期3-4月。
分布范围
文山胡颓子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部、四川省东南部。模式标本采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生长环境
文山胡颓子生长于海拔1600-2000米的山区。
栽培
文山胡颓子耐干旱瘠薄, 具根瘤, 可作为荒山造林、改良土壤的重要树种,并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育苗 可用播种、压条、插及嫁接等方法繁殖。种子育苗 选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做苗床,5月份果实成熟时采下,加工果实时取出种子后立即播种,胡颓子休眠期短, 发芽对温度要求不高,对湿度要求高,接种后,要保持苗圃地土壤湿润, 半月左右可出苗,第2年春可将幼苗带土定植。
扦插繁殖 可用绿枝、硬枝和根段进行扦插育苗。插条剪成长15cm, 每个插条留芽3~ 4个, 用3000ppm吲哚-3-丁酸浸渍5秒后埋入沙床中,露出先端1~ 2个芽进行催根,经常淋水保湿, 10~ 20天后检查, 根部长出白色愈伤组织时便可进行扦插。株距9cm,行距24cm,斜插于苗床上,保持湿润; 绿枝扦插宜在秋季进行,硬枝及根插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扦插一个月后可长出生根小苗,可施腐熟的稀薄粪水。
造林 胡颓子对环境适应性强, 属灌木类, 树冠小,适宜密植, 一般1× 1. 5m,每公顷6000~ 7500株,定植前挖直径及深为60~ 80cm的定植坑,以农家肥为底肥,栽苗后浇透水。
抚育管理 栽植当年要适时中耕除草和追施肥料促进幼苗生长, 以后每年中耕除草1~ 2次,成林后每年秋季剪去过密枝条, 可按丛枝树形管理,剪去下垂枝和蘖条,保持通风透光, 3年后进入结果期。
用途
文山胡颓子经济价值颇大,可以鲜食、可做果品加工原料、可榨油、可观赏、还可防风固沙。这些多方面的用途使得文山胡颓子在农业和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近种区别
该种与薄叶胡颓子(Elaeagnus thunbergii Serv.)相近,区别在于该种的叶片革质或近革质,基部圆形或钝形,叶柄长5-7毫米;花梗长6-10毫米,花柱极弯曲,约为“S”形而不同。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
栽培
用途
近种区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