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又称《李大钊选集》,是由李大钊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该作品通过将民族生命的进程比作大河奔流,将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挑战比作崎岖险路,表达了在艰难困苦中坚定前行的理念。文中展现了革命的
乐观主义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作品位置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中一年级)下册第八课。
-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五课。
- 课改版——语文八年级(初中二年级)下册第一课。
文章结构
这是一篇兼具说理性质的散文,也被视为一篇“小杂文”,即议论文。文章分为五个段落,以黄河颂的形式呈现。第一段提出观点,指出唯有凭借雄健的精神才能克服历史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第二段则以长江大河为例,阐述民族生命的进程同样充满起伏。第三段强调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犹如旅行,需要历经艰难曲折方能体会到奋斗的乐趣。第四段结合当前形势,指出中华民族正在面临挑战,但这也提供了领略壮美景致的机会。最后一段再次以
长江、
黄河象征民族精神,强调无论遇到何种阻碍,我们都应展现雄健的精神,迎接未来的挑战。
词语解释
- 逼狭:极其狭窄,给人以威胁感。
-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 阻抑:阻止、抑制。
- 回环曲折:形容山路、道路或水流曲折、蜿蜒,也比喻事情的困难性。
- 亦复如是:表示同样的情况也会如此。
原文欣赏
历史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有时会遭遇艰难险阻,而这只能依靠雄健的精神去跨越。长江大河有时宽广无垠,一泻千里,有时则在群山之间迂回曲折,极为险峻。民族生命的历程也是如此。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就像旅行一般,旅途中既有
丰田坦途也有坎坷。对于行走在旅途的人来说,无论是平坦的大道还是崎岖的小径,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中华民族如今面临着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但这同时也带来了壮丽的风景,激发了人们的斗志。我们的长江、
黄河代表着民族精神,它们在穿越沙漠、峡谷时展现出的浩荡气势,预示着民族命运的辉煌前景。即使前方有艰难险阻,我们也应当拿出雄健的精神,高歌猛进,走过这条崎岖之路。要知道,在艰难的国运中建设国家,本身就是一件充满趣味的事情。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本中精彩比喻背后的深刻内涵和强烈的情感。
2.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感受作者的崇高情怀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尊敬之情,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建议
1. 强调本文适合朗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语言之美。
2. 注意把握文本中的比喻,无需拘泥于本体、喻体的概念,而是着重理解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3. 提倡学生自主收集相关背景知识和作者信息,若条件有限,教师也可提供相关信息,有助于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学习目标
1. 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熟读课文。
2. 分析比喻的含义,体会比喻说理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3. 结合现实生活,正确理解雄健精神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最早一批
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及早期领导人。他在教育、新闻等领域有着丰富的职业经历,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他是
五四运动的关键人物之一,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遭害,牺牲时年仅38岁。他的诗歌和文章被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
李大钊选集》,最初发表于1923年12月20日的《
新民国》杂志。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一部分知识分子陷入迷茫,而李大钊希望通过此文激励人们振奋精神,共同推动救国救民的伟业。
写作手法
本文通篇使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彻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例如,将长江大河比作民族生命进程,将
长江、
黄河比作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以此类比,形象地传达了作者的观点。
相关资料
李大钊的作品包括《
守常文集》,《
李大钊选集》和《李大钊诗选注》等。他的女儿
李星华撰写的《
十六年前的回忆》记录了父亲的革命事迹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李大钊不仅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作品深受
鲁迅等人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