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骑,
唐朝羽林军军士之名。直到唐末﹐六军虽一直存在﹐也仍然领兵﹐但和过去一样﹐所有禁军(包括后来的
神策军)都是商人富户的荫庇场所﹐不堪一战。
唐初﹐以随
李渊起兵
太原市的部分将士置北门(
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屯营﹐所领兵号为“元从禁军”。
李世民贞观十二年(638)分置左右屯营﹐所领兵名飞骑﹐隶属屯卫。高宗龙朔二年(662)﹐左右屯营脱离屯卫独立。同年﹐改屯营为左右羽林军﹐所领之兵一度改名羽林郎﹐不久仍旧名飞骑。飞骑早期由元从禁军的子弟和卫士(府兵制下的兵士)中选充﹐
李隆基先天二年(713)规定﹐一律从卫士中简补。次年﹐又从出征
吐蕃的兵募中选拔壮勇之士为飞骑。随着府兵制的衰落﹐卫士不再上番宿卫﹐飞骑全部出于招募。飞骑的任务是宿卫宫禁﹐但有时亦奉命出征。按规定﹐飞骑的身高﹑体力﹑弓马技艺都有严格标准﹐合格的才能选充。实际上
开元﹑
天宝间的禁军多半来自长安市上的商人富户以及无赖游手。他们投充飞骑﹐是为了逃避徭役和获得庇护﹐平时很少训练﹐更少实战经验﹐因此战斗力非常弱。
从北门屯营始置到羽林军建立后的一段时间内﹐飞骑曾经是守卫宫禁的主要力量﹐在历次宫廷政变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武则天至
李显景龙元年(707)﹐原先从飞骑和官户(官府所属的卑贱人户)中选取的百骑﹐发展为千骑﹑万骑﹐于是
羽林军军中左右飞骑和左右万骑并称为四军。
李隆基凭借这部分力量发动推翻
韦皇后(见
韦后之乱)的
政变﹐不久﹐又倚
万骑消灭了政敌
太平公主。
开元二十六年(738)改万骑为龙武军﹐地位驾于羽林之上﹐飞骑不再是北门军主要力量。
汉有“羽林骑”,设羽林监,掌送从。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设羽林军,羽林军约有七百人,选
陇西县,
天水市等六郡"良家子"充当,相当与郎!
刘彻“恐
中尉之权太重,又于光禄勋置羽林、期门,而后南北二军之势始均”;
羽林军之名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的之意。历代沿设羽林监,魏、
晋朝时领营兵,
东晋无营兵。
北朝魏、齐有羽林监,
北周大司马所属有左右羽林率。
隋炀帝改左右
领军卫为左右屯卫,所领兵称羽林。唐龙朔二年(662),置左右羽林军,为北衙禁兵。左右羽林军各有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三人,从三品;并有
长史、
录事参军、仓
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及
司阶、中候、司戈、执戟、长上等官。另有左右卫中郎府中郎府,正四品下,及左右中郎、左右郎将等官。
羽林军又称御林军,是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在封建社会,皇帝的旨意称为"御旨",皇帝的印鉴称为"御玺",护卫皇帝的军队也就成了"御林军"。驻守在
首都京城,是御林军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探寻
中原地区古代御林军的身影,我们首先要把目光聚到曾经是六朝古都的北京。
北京自三千多年前建城,从
春秋战国到隋唐五代,始终以军事重镇的雄姿矗立于我国的北方,其问群雄逐鹿,战事频仍。特别是北京自辽代成为陪都后,开始了由北方军事重镇向首都城市的转变,更是开始了皇城辉煌历史的里程碑。
金朝,北京成为了一代王朝的正式首都,也成为了北半个
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元、明、清时期,北京更成为了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国首都,成为了全中国的政治中心。随着北京政治地位的不断变化,围绕皇宫展开的军事活动、警卫内容更为丰富,斗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围绕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驻守在皇帝身旁的"
御林军"更是发挥了特殊作用。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政权,十分重视京师的宫廷警卫工作。辽代,为保卫皇室的安全,保卫陪都的安全,在北京地区部署了精锐的
卫戍军,并首创
治安管理的专门机构--警巡院;
金朝迁都北京后,禁卫机构更为完善,统治更加严密;
元朝统治者在大都设置了众多的军卫,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防卫专政体系;明朝将七八十万京营军驻扎京师,筑长城、修城池,设"上二十六卫"担负宫廷侍卫,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防卫与治安体系;清朝在北京建立了庞大繁杂的警备治安机构,将号称禁旅八旗的十余万精锐厚集京师;北洋军阀时期,
袁世凯及皖、直、奉系军阀为巩固其独裁统治,都在京部署了大量自己派系的军队,任命亲信统辖北京的军警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