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礼(1898-1969),原名锦湶,出生于
福建省永春介福龙津,是一位著名的陶瓷工艺家。他在
德化瓷厂担任老技师,并在1956年被评为省工业交通邮电系统的先进生产者以及全国先进生产者。他的职业生涯跨越了近60年,其中在德化瓷厂的技术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为德化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列礼出生在一个世代从事瓷器制作的家庭,他的父亲陈亨驾(1871-1913),字诗銮,曾在家乡介福窑场和
安溪县某窑场从事瓷器制作。陈列礼八岁时进入村塾学习,十三岁时辍学跟随父亲学习制瓷。不幸的是,不久之后他被人贩子拐骗到了
马来西亚,被迫在一家英国人的炼铁工厂做苦工。这家工厂四周设有高墙,大门紧锁,监管极为严格,陈列礼如同被困在监狱中一般。他的家人四处寻找他的消息,最终通过一位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人朋友的帮助,他得以逃离困境。后来,他为一位华侨经营的橡胶园工作,并与家人取得了联系。1913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得知这一噩耗后不久便回到了家乡,继续在
安溪县的窑场学习制瓷技术。此后,他又转至
德化县的宝美后井窑场工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由于社会动乱,他回到介福定居并结婚。
陈列礼自幼与陶瓷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他将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窑场和瓷厂的工作中。尽管收入微薄,但他仍然努力工作,希望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1948年,他已经五十多岁,有两个十六岁的儿子,面临着为他们筹备婚事的压力。在他的妻子廖氏签娘的建议下,他们在家乡介福开办了自己的制瓷作坊,希望能够有所起色。然而,由于当时的经济环境不佳,他们的技艺难以发挥作用。
随着
新中国成立初期
德化瓷厂的快速发展,陈列礼在1953年春天被招聘加入瓷厂。虽然已经接近六十岁,但他精通陶瓷生产的各个方面,尤其擅长手工拉坯工艺。他能够制作各种尺寸的大碗、大盘和大花盆等。他还制作了一个小型家用蒸馏器,这个作品一直被后代保存使用。除了这些技能,他对造型设计、模具制造、装窑烧成、选矿配方和建造龙窑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是一位罕见的全方位陶瓷烧制工艺大师。在瓷厂,他最初负责龙窑的建设、改造和烧制工作。他善于研究和实验,成功地将松树枝改为柴火作为燃料,这不仅扩大了燃料来源,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能源消耗,增加了经济效益。随后,他逐渐承担起了烧制过程各个方面的技术指导工作。由于他的人生经历了许多苦难,因此当他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认可时,他感到非常自豪,并且全心全意地将自己的技术和热情投入到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他工作勤奋,责任心强,乐于助人,无私传授技艺,与工人相处融洽,积极解决问题,成为了1950年代至1960年代
德化瓷厂的主要技术人员之一。他是技术股股长
吴维霖的重要助手。
1956年,陈列礼因其卓越的表现被授予省工交邮电系统先进生产者的称号,并参加了相应的表彰会议。同年,他还获得了全国先进生产者的荣誉,并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上获得了一枚奖章。此外,他还被选为
德化县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1967年,陈列礼正式退休,但继续留在瓷厂担任技术顾问,直到1969年在德化医院去世,享年71岁。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从事瓷器制作,尤其是在
德化瓷厂工作的十年期间,他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为德化瓷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在他去世后,德化瓷厂举行了全体职工参加的追悼会,纪念这位毕生致力于瓷业发展的德高望重的老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