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维霖(1913-1969年),
满族,北京市海淀人,陶瓷工程工艺老技师、工艺师。他是
德化瓷厂创建的“元老”之一,曾任技术课长、股长、科长等职务。
正文
吴维霖生于民国2年。有同胞兄弟3人,他居长,并自幼过继于
叔父。青少年时期生活坎坷。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考入北京一所资本家经营的香山陶瓷厂附没的日工夜读的技术培训学校陶瓷科。1929年毕业,16岁的小维霖留于该厂做工。当时社会动荡,生产不景气,效益不好,工资微薄,难于维持生计,当地又难于另找他职,不得已于1931年来到
上海市,找他在上海中国银行当门警的叔父吴佐臣。吴恳托其友邻、时任上海安迪生电瓷厂工程师的韩春元(山东人,曾留学日本窑业大学),介绍他到该电瓷厂做压坯工,他为人诚实,聪明肯干,吃苦耐劳,颇得韩的器重。1931年秋,韩春元到上海元丰窑业公司兼职,该公司有生产搪瓷粉,韩又带小吴到该公司做小帮手,当配料工(当时配料是工程师管的,韩系兼职无法天天到该厂上班),代韩配料。1932年lO月,有才华的韩春元应
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工商局之邀到广西考察瓷业,考察后留聘广西,到
宾阳县开办瓷厂,任工程师。其间,小吴随同考察,并一起留下于宾阳新办瓷厂任技术员。1934年7月,该瓷厂因遭土匪洗劫,境况不佳,后韩请假回
上海市,转到上海科学研究院任工程师。小吴勉强呆至次年底,借请假回家之机,路过广东汕头、
潮州市、
枫溪区等地瓷产区,沿途别谋职业未遂。因另找工作困难,在家待了些时又到上海找
韩春元。这时,适逢韩的留日同学、德化陶瓷职业学校校长王世杰到上海办购陶瓷机械,韩将吴介绍给王,正巧该校尚缺一员实习教师,吴欣获受聘,1936年春,20出头的吴维霖,带着几分稚气,满腔热情,忐忑不安与好奇,从举世驰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古都北京,来到祖国东南万山叠嶂的闽中戴云山区著名古瓷都德化。时学校址于德化文庙(遗址今德化一中校园内)。又择址附近西校场建实习工场,为当时
福建省建设厅属第一家陶瓷科研、生产、教学实验基地——德化瓷业改良场。
德化瓷业改良场初创,一切从零起步,始建3座土木结构小平屋厂房,1座3间烧柴阶级窑,起初仅有职工8、9人,大多是从
上海市招来的,其中有韩春元的堂亲韩冠芳、韩玉琴,内侄吴景清、吴绍清;有广尔的谢锦泉、
浙江省的毛思根、
江苏省的周中光,德化城关宝美的连春成(亦是陶瓷职业学校的实习教师)。根据生产需要,另临时雇用城关附近部分技术工作业,正式建成投产前,还于西门曾氏祠堂(遗址今县第二实小校园前楼处)作临时工场,因陋就简,边基建边组织试产这时,年青的吴维霖遂成为当时德化陶瓷职业学校的 名专业实习课教师与瓷业改良场的技术员。
吴维霖秉性敦笃,虚心踏实.勤于钻研,力练肯干,他善于深入实践,不耻下问,甘拜老瓷人为师,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很快掌握并熟谙一系列工程工艺技术,为瓷业改良场作出可贵的奉献;又不断将制瓷先进工艺技术推广传播给德化城关、城郊各窑场,在场内、校内员工中和社会陶瓷界同行获得良好的声誉。后来,他被委以技术课课长,成为场长的得力助手。
陶瓷职业学校只办一个初级班,1938年夏毕业后即停。1939年春,王世杰调省教育厅,省建设厅派丘渊(广东高坡人)继任场长。后来,该场先后改称德化瓷业指导所、德化实验瓷场、德化示范瓷场、福建示范瓷公司、德化改良瓷厂;初为省属官办,后曾改为
官商合办;接任的领导先后有陆阿荣(浙江人)、郭公佑(福州人)、黄先修(福建古田人)、黄廷芳(福建永定人)等。当时凡更换一任场长,即更换一批工人,但不论那一时期,谁当“老板”,人事如何组合,都少不了吴维霖。时值抗日战争与
解放战争时期,
日寇侵略,社会动荡,市场阻滞,瓷业萧条,货币贬值,资金不足,加上经营管理等问题,瓷场生产常处于间歇性半倒闭状态,至1940年代末停产关闭。
1940年代初,而立之年的吴维霖,承人介绍与城内(今凤池)王年轻新寡徐巧云(原名王密、王巧云)结婚,未儿有一子一女,家境困难,为了生活,在瓷场间歇停产失业期间,曾在城关开过小旅店,做过小贩卖旧衣服、卖瓷器等,弥补收入糊口。民国34年(1945年)夏,义与示范瓷公司时期同事陈汉明(永春人)、
陈智丘(城关隆泰人)集资于城关诗敦王厝山合办新艺瓷厂,组织少量生产人员作业,进行间歇性生产,烧制日用瓷,挣得一点收入维持生计,至1951年夏停产。
1951年7月,晋江专署接管德化瓷业改良场(时称德化改良瓷厂),由
德化县建设利科长龚日进兼任厂长、龚进厂接管时,吴维霖为接管小组成员之一。接管后更名为“德化利民瓷厂”(地区属),职工28人。1954年改为省属,定名“
德化瓷厂”。其时,原技术课改称技术股,吴维霖任股长,又成为龚的最得力助手。
1950年代,德化瓷厂几经拓建,规模不断扩大。1957年主厂区迁建溪南云尾山后,发展更为迅速。至1960年代末,已足近1000人的
中型企业,生产由原纯手工操作逐步向半机械化发展,设备日新日繁,工艺水平日高,技术性日强,生产流程涉及科学技术层面日广日深。如改土法原料加工为机碾粉碎、机碓杵、机筛、压滤、真空炼泥,改手工制坯成型为单刀
机车压坯成型,改龙窑、阶级窑燃柴烧成为倒焰窑燃煤粉烧成与热煤气隧道窑烧成,改手工彩画饰瓷为手工印花、脚踏机械印花、半自动机械印花饰瓷等;产品门类日繁,产品档次与质量要求日高,工程工艺技术日益复杂,等等。这些都是
德化瓷厂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末发展进程中所不断出现与摆在老吴面前一道道数不清的难题,但随着瓷厂的不断发展、成长壮大,吴维霖已日趋成熟,以其聪颖的天赋气质,谦虚勤谨的工作态度,坚毅刻苦的钻研精神,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加上他与人为善、热诚待人、以身作则等处世为人的风格与修养,善于团结同事与发挥老瓷工和技术人员的集体知慧,互教互学,边做边学,共同提高,所遇到的难题都没有难倒他,吴维霖与其亲手参与创建的德化瓷业改良场到
德化瓷厂的诞生、发展同步,锻炼成长为一位能带领这个相当规模的陶瓷生产企业的工程工艺技术队伍,推动全厂这部“机器”自如运作的具有丰富经验、踏实干练的技术权威与技术管理领导者,厂里的生产不管是那个部门、那个项目、那个环节在技术方面“卡了壳”找到老吴,他不是当场就地解决就是通过与有关人员商讨研究,总能及时给予恰当的处理方案、瓷工们誉他为德化瓷厂的技术“活字典”。当时未有评定技术职称与聘任技术职务的制度,否则,无疑是“陶瓷工程工艺
高级工程师”、“高级
工艺美术师”与
德化瓷厂的“总工程师”、“总工艺师”。
1950年代后,吴维霖主持技改其较大项目有如:
1952年引进设计、施工建筑、推广使用
日本式阶级窑;
1950年代初,设计、施工建筑、推广使用烧煤小倒焰窑,用于试验性产品小生产;
1950年代中期引进设计推广使用瓷土加工系列机械:石轮辗粉碎机、机碓、自动筛土机、石滤机、真空炼泥机及单刀压坯机:
1950年代末,引进设计建成煤气窑试产,开始以煤代柴烧瓷;1965年引进建成两座95立方米燃煤倒焰窑,并试烧成功,改变靠柴烧瓷历史;1966年引进设计兴建热煤气站与70米热煤气隧道窑,1968年建成投产;
1963年推广母子匣钵烧装,增加堆叠高度,提高产品产量、质量。
他重视生产科研与新产品开发。1950年代后,尽管瓷厂规模一再扩大,他日常事务极为繁忙,但不忘于抓科研抓创新产品造型设计。1958年厂成立技术研究小组.并设试验室(先后曾称试制组、设计室、试制车间),负责其生产技术研究与创新产品开发设计试制。吴维霖不管多忙,总要亲自参与这工作。全体科研与创作设计人员在他的具体协调指导下,虚心刻苦攻关,屡获一项项可喜成果。1950年代至1960年代,该厂所开发一批批数不清投放国内外市场的新产品,大多融有他的知慧与心血,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定型长期适销产品。如他所创新设计的竹节茶具,与人合作设计的多种茶具、餐具、咖啡具、花瓶等,至1990年代仍继续生产盛销不衰。在原料配方与釉水研试方面,他不辞劳苦,与
陈列礼、
吴维金等人,爬山涉水,先后跑遍
德化县、
永春县、
仙游县诸县瓷土矿山,寻找筛选优质原料,多方配试,先后试成多种釉水,尤其是1959年春试成白度88 1%的高白瓷,使德化瓷坛增添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被誉为德化瓷坛的“三朵金花”之一。高白瓷产品投放市场数十年来,赢得国内外极高声誉与地位,等等。其成就、贡献不可一日而语。
德化瓷厂整个创建扩建发展过程,每一项汁划、每一幢建筑、每一座窑炉的设计施工,每一技改与利研项目的计划与实施,每一台机械计划引进、安装、检试使用,尤其是主厂区迁址溪南的扩建,从整个浩繁工程的整体布局规划到每一具体工程施工建设,差不多都洒有吴维霖的心血与汗水。1950年代前期,组织撰写有《德化瓷厂陶瓷工艺操作规程》、《德化瓷厂陶瓷半成品工艺标准》两卷,该厂数十年来,一直以其为蓝本,修改补充沿用至今,作为各个时期生产管理的准则规范。他是该厂从始建到1960年代末各个时期厂领导者运筹布阵的主要参谋与具体指挥战斗行动的最得力助手。这是当时
德化瓷厂广大瓷工所有目共睹。他为了瓷厂的一切,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废寝忘食,没能去考虑个人的一切。1959年在一次“以煤代柴”烧成技术改革试验中,爆炸身伤,治疗尚未全复康就上岗工作。平时更无暇去顾及家庭儿女,无暇去研究“人情世故”,全身心灌注于自己所亲手参与垦拓耕耘培育的瓷苑园地,期望其绽放更绚丽璀璨之花,结出更丰硕珍贵之果。但在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竟未能得到应有、公正的对待,每次政治运动都是阶级斗争的“活靶子”与
社会主义建设的“罪人”。尤其“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红卫兵”将“资产阶级臭老九”、“反动资产阶级技术权威”、“
中国国民党残渣余孽”、
德化瓷厂的“三把子”“五拔尖”之一等桂冠往他头上戴,种种小实之词与“莫须有”罪名往他身上加;长期对他进行人身侮辱、攻击与肉体摧残,思想检查、批斗、捆绑、“坐飞机”、拳打脚踢、“戴高帽”、游斗、“劳动改造”尤所不有,折磨致病未能得到及时应有的治疗,1969年6月,吴维霖在泉州含冤逝去,英年56岁,至1980年始获
德化县人民政府给予平反。
吴维霖含冤去世,德化瓷厂广大瓷工无限同情与痛惜,久久未予忘怀,直至数十年后,该厂瓷工与德化社会人士还常提起他,怀念他,谈论他.他勤勤恳恳,鞠躬尽为德化瓷厂奋斗一生,为德化瓷业付出毕生青春,挥洒最后一滴汗与献出最后一滴血,为古瓷都德化陶瓷事业的振兴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努力与奉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