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岭关
太原以北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
石岭关古称“白皮关”,“石岭镇”,位于忻州市关城村北,阳曲县大盂镇上原村北二里的地方,是忻州与太原市的分界点。东靠小五台,西连官帽山。山势峻险,关隘雄壮,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太原通往代、云、宁、朔的交通要冲,素称太原忻定出入之门户。
历史沿革
据史籍记载:唐武德八年(625)突厥骑兵曾逾石岭寇并州。宋开宝二年(969)赵匡胤征伐晋阳,辽朝军队增援北汉,赵匡命何继筠将兵赴石岭关拒之,宋、辽曾为争夺石岭关,浴血拼战。金天会三年(1125)冬,金军南侵北宋,西路统帅完颜宗翰(宗翰)曾出兵克石岭取太原。元末,孛罗扩廓曾战于此关。直至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民国26年)秋,日本侵略军绰罗斯·也先攻破石岭关而沦陷太原市
建构特色
石岭关始建年代不详。爱新觉罗·旻宁阳曲县志》记载,“明筑土城戍守,万历年间改筑石城县”。据实地考查,城方围1.25公里,原有内、中、外门三道,每门相距约150米。内门洞顶筑有“观音阁”,外门洞顶建有“三义庙”(敬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石城于1920年(民国九年)修建平遥县至忻州公路时拆毁,三义庙尚存部分遗迹。时下古关内、外两门均毁,仅存中门,名曰“耀德”,系万历二十四年(1596)所建。门洞长10.3米,宽3.9米,高7.4米,石砌门台,砖券拱门,十分坚固。城墙底宽3至4米,顶宽1米,高5至6米,依山曲折筑砌。折北向又有残墙150余米。原由太原前卫镇抚千户朱龙,泽州柳树店巡检司巡检杨萌寅任委官,组织山西省各州县匠夫共885名建成。
文化活动
轶事典故
石岭关不仅雄伟,且有风趣。在中门北口西侧土台上,有罕见的高8米,围1·4米的木瓜果,早在清代就有记载,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被狂风所折,1937年日寇将树干砍了当柴烧。然而,古树有灵,于次年春天根部发芽,始成今之大树,连年结果,为太原市一奇。
古人诗文
金元好问《石岭关书所见》:
轧轧舟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
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虎豹欲安逃。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今日关隘
石岭关,岭横东西,路纵南北,历为太原通往忻代云朔之要道,给人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往昔关洞门细窄阴暗,引道坡陡弯疾,加之官兵把守,戒备森严,给行旅交通造成困难。金元好问诗云:“轧轧舟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戎弓刀。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即为当时情景之写照。1920年(民国九年),创建公路时,将石岭关洞门凿通。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公路交通事业,根治古关险道坡陡弯疾,交通故障多发的蔽端,将石岭关道路裁弯取直,降坡拓宽,腰斩石岭关城,结束了古关石岭交通难的历史。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构特色
文化活动
轶事典故
古人诗文
今日关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