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月兰,1894年7月25日出生在广东开平县,汉族人,在外国语文学系任教授。父亲是牧师兼教员,在广州
美国长老会所创立的广仁济大街礼拜堂工作,不久调职
旧金山某教堂,全家于1895年迁往美国。
人物生平
司徒月兰一家有兄弟五人、姊妹六人,父亲薪水微薄,工作繁重。当时,在美国由于存在着极深的种族偏见和歧视,中国人找不到白种人那样好的工作,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十分清贫。因此,童年时代的司徒月兰,就饱受贫困的艰难和种族歧视的凌辱。
司徒月兰于1901—1918年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上小学、中学、大学,1917年大学毕业时得文
学士,1918年在
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院学习一年获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在
岭南大学任女部主任,兼
高中教员,1922年在
张彭春先生介绍下来南开大学任教,做英文教员,1929—1932年又赴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学习,毕业回国后在
燕京大学任女部主任;1934年再次来南开大学当英文教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本想随校南迁,为
张伯苓校长劝阻.恐其体弱不堪奔波.乃去燕京大学任女部主任.不久即转至
上海圣约翰书院任英语系教授。
日本投降后,南开大学于1946年复校,司徒月兰又回到南开大学任教。1946—1949年期间,任外文系教授兼代系主任。解放后一直在外国语文学系任教授。1961年12月22日离津去
香港特别行政区探亲,1963年移居
美国。
司徒月兰是
基督教教徒,但从未参加过任何宗教政治团体。在美国,她一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亲眼目睹了美国社会和种族间极为不平等,一面是少数资本家用压榨工人得来的钱,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另一方面,多数人生活十分艰辛,还随时受失业的威胁。1919年她刚回到祖国,看到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更低,到处是乞丐,少数富人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心情很不平静,企望用教育来拯救中国。因此,她在教育事业上倾注了全部精力。
司徒月兰刚到南开大学时,教师数量很少,到1931年学校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但也只有教师42人。
张伯苓校长主张建立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以使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1936年,英文系教授共有4人:司徒月兰、
柳无忌、罗皑岚和
梁宗岱先生。司徒月兰主持
英语课程,一周内课程也有10个学时之多。
司徒月兰除了担任大一英文和二年级的必修课英语练习课。三年级的必修课和高年级的英文作文课以外,还担任过许多门外国文学课程。如西洋文学人门和四年级选修课《西洋代表人物》,英国文学专题如《弥尔敦》等。她教学态度很认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她熟悉每一门功课的教学内容,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讲起课来出言有章,清楚明白,语言标准确切,板书遒劲有力。
她在讲《
失乐园》时,能把长诗的故事情节讲得绘影绘声,引人入胜。在朗读有关英雄人物撒旦的诗行时,她能读得节奏和谐,铿锵悦耳。
她在教高年级英文作文时,先是讲解一些范文,如 DreamChildren(《梦中儿女》),A Dissertation Upon Roast Pig(《烤猪试论》),等等,后是认真细心地批改作文。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她往往把学生叫到家中,耳提面命,逐字逐句地指出学生在语言上所犯错误,使其在英文写作上取得明显进步。为鼓励学生写作兴趣,有时还对优秀作文加以润色,使作品在学校刊物或杂志上予以发表。她写的论文 Wordsworth and Coleridge(《华兹华斯与柯立奇》)也让学生试着翻译,并把译文在《人生与文学》杂志上发表。司徒月兰教授在语言学方面造诣颇深。她学过英、德、法、俄、拉丁五种语言,以
英语最好,书写通畅,会话流利,发音准确。精通法文、
德语,能中译英、德、法三种文字,且能做德文、法文的会话。俄文、拉丁文懂得一般发音及语言知识。由于她的汉语水平较低,仅能读懂报刊杂志及现代文学作品,汉语表达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做英译汉的工作较吃力。
她自幼生长并求学于
美国,精通英语,有如母语,口语自然、流利、标准。她英语发音清晰响亮,悦耳动听,对学生而言既是学习又是艺术享受。讲到英语词根,她口型示范,音响而准,且要求学生准确响亮,不标准者,重复再三。她广览群书,学识渊博,教学认真,一板一眼,上课时当场向学生提问,答不上来时,就要受到训斥。对于她的严格要求,学生学起来不敢怠慢,长此下去,学生受益匪浅,甚至有的受益一生。她教英语文学史和莎士比亚选读上课时虽然带着讲义,却很少打开,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学生们都听人了迷。她写一手漂亮的板书,批改作业的笔迹常为他人临摹。
司徒月兰对英美文学有较高素养,读过不少原著。她生活情趣高雅,每日诗书自娱,善弹钢琴,并能进行初步教学工作。她又殷勤好客,常常邀请学生到她家做客。在那四壁图书的房间里“出人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张伯苓校长有时也到她家中做客,常常被女主人留下来吃便饭,晤谈甚欢。
平时,她对同事和同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节假日常邀学生到她家做客,有时多用西餐款待。课余之暇爱划小舟,与师生共娱,其乐融融。
司徒月兰热爱自己的祖国,更愿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献给祖国,把所学的英文教给中国青年。她热爱祖国,更爱
南开区,因各种原因三次离开南开,但她又三次回到南开,对南开怀有特殊的感情。1946年南开大学复校后,她的朋友曾多次劝她到美教学,但她更愿祖国富强,而予以拒绝。这一时期她除了作为教授担任教学工作外,还兼任英文系代理系主任至1949年。
1949年,她亲眼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能推翻旧政府,而且能建立一个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新政权。1958年与南开大学外文系同仁合译《
青春之歌》,她担任总审校,译作于1958年由
人民出版社出版。
五十年代末,学校为了照顾她的身体,不再让她教课,只是让她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口语水平,为国家培养外语师资人才。
司徒月兰一生未婚,在南开大学工作期间一直住在学校西柏树村13号,自己住一个单元房,因体质弱,并患心脏病、
胃病,由保姆长期照料。1961年年底,她要求去港探亲,学校考虑到她年逾花甲的高龄,为了她的身体健康和沿途需办各种手续,专门派一名当时在校学习的广东籍学生陪同护送,对此,司徒月兰本人非常满意,沿途在走亲访友中,逢友便谈自己对南开的感激之情。
1986年 5月,学校接到沈丽兰(Ruth For)女士(司徒月兰的一个外甥女)从
旧金山来的一封信,告知司徒月兰教授已于1985年4同28日辞世。学校对司徒月兰教授的病逝深表哀悼,对其财产问题做了严肃认真的处理,经多方验证后,将司徒月兰教授的全部遗产、存款及
钢琴一架遵其遗嘱交给继承人余美莲女士(司徒月兰的妹妹司徒月清之女).1986年12月19日余女土拿出其中的20%,计人民币 3843.37元捐赠
南开大学图书馆,购置图书,以资对司徒月兰教授的纪念。
司徒月兰教授在南开教学数十年,一生奉献南开教育,至今令人敬佩,即使在过世时仍不忘南开。1996年底,
美国校友(南大1934级)云镇先生受司徒教授亲属所托,将其遗款1607.25美元寄缴母校南开大学。母校将此款存人“伯苓堂”捐款帐下,以为永久纪念。
长逝国外
司徒月兰是教育界的一位前辈,曾在京、津、沪等有名的高等院校长期任教,尤其是她在南开工作近三十年,影响面较大,学校领导和师友一直惦记着这位外文系任教最久的老教师。自
司徒姓教授走后,南开领导曾多次派人去探望这位远离祖国的老人。中美建交后,
天津市政协副主席
黄钰生等一些
南开区校友在访美期间曾去看望年逾八旬的司徒教授。1982年4月南开大学代表团访美,
吴大任副校长和夫人陈受鸟教授特地看望她。司徒教授也时常想念南开,并表示愿意再次回到南开。学校领导和诸位同仁对这位桃李满天下、形只影单、晚景凄凉的老者深为关怀,均愿司徒教授回南开颐养晚年。只因司徒教授的健康原因,承受不了长途旅行的劳碌,再回南开定居的夙愿没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