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暇禅师
九华山“肉身菩萨”之一
无暇禅师,法名海玉,字无暇(公元1513年—公元1623年),明代僧人,是九华山最著名的“肉身菩萨”之一,顺天苑平人(今北京卢沟桥)。
无暇禅师于1536年在五台山出家,随后到九华山东崖峰结茅,耗用28年时间用舌血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共八十一卷,后于1623年圆寂于九华山。1626年,崇祯朱由检尊无暇禅师为“应身菩萨”,并将无暇禅师生前所在山寺封为”护国万年寺“,进一步提高了佛教圣地九华山的知名度。
人物生平
无暇禅师又名海玉和尚,顺天苑平人(今北京卢沟桥)。嘉靖十五年在五台山出家为僧,从他24岁起便先后前往峨眉山等佛家圣地游历修行,嘉靖年间,在峨眉搭建茅屋修行,名为“观音堂”,并招收门人,弘法利生。后在万历年间,26岁的无暇禅师为了探寻金地藏的足迹来到了九华山,因为有所感悟,于是便在九华山的东崖峰搭了一座小草棚,取名百岁宫。无暇禅师在此隔绝尘世,采集野果为食,渴饮山泉,开始在这里长达数十年的苦修。苦修期间,以刺舌血为墨,拌和金粉,耗用28年时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共八十一卷。天启三年(1623年)临终前念了一句诗:“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运相远。客来问我向何处,腊去春回又见春。”话音刚落,随即圆寂。
贡献及影响
无暇禅师刻苦修行,以野果为食,刺舌血为墨,拌和金粉,费时28年时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一卷。此经每卷用15张白宣纸粘合,每张宣纸尺寸为60.5*33cm,折成4面,每面抄写经文5行,每行15字,每卷共60面。此经书几经战乱,至今保存完好,朱色未退,为中国文物一级藏品。
无暇禅师圆寂后,崇祯朱由检封其为“应身菩萨”,并将生前所在山寺封为”护国万年寺“,进一步提高了佛教圣地九华山的知名度。
相关作品
相关传说
退火传说
无暇禅师使九华山佛地再次名声大振。由于无暇禅师寿高在余,世人称百岁宫为百岁庵。以后,来此庵修心的人渐多,百岁庵扩建,改名百岁宫。无暇禅师百年肉身不腐,风风雨雨过去了375年,至今仍展现在世人面前。传说百岁宫山头曾被火烧过几次,某一次大火就要烧到百岁宫时,庙里年轻的僧人都被吓跑光了,只剩下几个行动不便、年龄较大的出家人没有离开。他们想这庙烧了事小,那百年修成的菩萨万一烧掉就可惜了。于是几个人到供奉无暇禅师肉身的地方,想将其搬走,可是无论如何就是搬不动。火越烧越近,几个老和尚越越发着急。几个人急的哭了起来:“海玉大师!火就要烧上来了,你要不走我们都不走了,要死我们就死在一块了。”据说这时无暇禅师显灵,他举起胸前双手,掌心向下,将火势压了下去。当时,几位年老体弱的僧人,哭的悲天恸地,全然不知,许久之后才醒悟过来,四下查看,寺庙依旧,不觉一惊,火没有烧上来。再抬头看肉身菩萨,无暇禅师的两手抬起,呈遮挡状。原来是他老人家将火退下去了,救了我们几个。此后,庙里的僧人更加爱慕无暇禅师,尽心保护好他的肉身。
人物轶事
无暇禅师,在家时是个烧窑的,因是北方人,可能是烧砖瓦之类。无暇大师游历峨眉山时遇见了一个疯和尚,告诉无暇禅师他与地藏菩萨有缘,若到九华山可以有很大成就,劝其到九华山。无暇禅师并不清楚九华山具体佛教文化,无暇禅师与疯和尚分开后,无瑕禅师认为疯和尚说话一点也不疯,这才前去九华山进行修行。
后世纪念
供奉真身
无暇禅师天启三年(1623)圆寂后,徒众遵从嘱咐,将其肉身安置于缸中。天启四年(1624年)钦差王大人来九华山摘星亭敬香,夜晚,发现缸中散发出光芒和彩霞,还有一种奇特的香气弥漫开来。天启六年(1626年)开缸,发现无暇禅师见其肉身面色如生、身体完好,于是将无暇禅师的遗体被装入金中供奉,并向朝廷上报。崇祯朱由俭尊无暇禅师为“应身菩萨”,并在此建设佛殿、戒堂,设立方丈,建造接待众人的地方,将此庵改建为一座寺庙,并题额“为善为宝”、赐海玉肉身塔名“莲花宝藏”。肉身供奉在百岁宫殿内。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由九华山珍藏。
复原真容
2008年11月初应九华山佛教协会的邀请,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首席教授,中国刑事相貌学的奠基人赵成文为无暇禅师做相貌复原,再现了这一明朝佛教高僧的真容。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贡献及影响
相关作品
相关传说
退火传说
人物轶事
后世纪念
供奉真身
复原真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