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塔绢蒿
菊科绢蒿属植物
博洛塔绢蒿(学名:Seriphidium borotalense)是菊科绢蒿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北部的博乐谷地,沿天山北坡山麓洪积扇由西向东分布,海拔600~1000米。该植物的主根木质,根状茎短,径具木质多年生短的营养枝。茎细,高可达25厘米,与营养枝共组成矮生的小丛,有细纵纹,茎、枝被灰白色蛛丝状绒毛。叶片两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绒毛。头状花序长卵形,无梗,直立,总苞片背面有腺点,外层总苞片小,卵形或宽卵形,两性花,花冠管状,黄色,花药线形,花柱短,瘦果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8-10月开花结果。博洛塔绢蒿生长在海拔1000-1500米地区的荒漠或半荒漠草原戈壁、砾质山坡及洪积扇地区,也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博洛塔绢蒿是荒漠带重要的优良牧草,适口性较好,各种家畜都喜食,羊最喜食,牛和马在冬季喜食,骆驼仅偶尔采食。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简介
牧草科名:菊科
牧草科拉丁名:Compositae
牧草科英文名:Composite Family
牧草属名:绢蒿属
牧草属拉丁名:Seriphidium (Bess.) Poljak.
牧草属英文名:Seriphidium
天然牧草:博洛塔绢蒿
牧草学名:Seriphidium borotalense (Poljak.) Ling et Y.R.Ling
牧草英文名:Borotal Seriphidium,Borotal Wormwood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主根明显,木质;根状茎短,倾斜或直立,直径0.4-1厘米,具木质多年生短的营养枝。茎少数至多数,细,高12-20(-25)厘米,与营养枝共组成矮生的小丛,有细纵纹,通常不分枝或仅上部有短的分枝;茎、枝被灰白色蛛丝状绒毛。叶两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绒毛;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椭圆形,长1-2(-3)厘米,宽0.8-1.5(-2)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3-)4-5枚,小裂片狭线形,长1.5-3毫米,宽0.5-1毫米,先端钝尖,叶柄长0.5-0.8厘米;中部叶羽状全裂,无柄;上部叶与苞片叶不分裂,狭线形。头状花序长卵形,无梗,直径1.5-2毫米,直立,在茎端或茎上部短的分枝上密集着生成密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窄的穗状花序式的圆锥花序;总苞片4-5层,背面有腺点,外层总苞片小,卵形或宽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中、内层总苞片长卵形或长椭圆形,背面疏被柔毛或近无毛;两性花5-7朵,花冠管状,黄色,花药线形,先端氧化镁线状披针形,基部圆钝,花柱短,先端稍叉开,叉端具睫毛。瘦果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地理分布
产新疆北部;生于海拔1000-1 500米地区的荒漠或半荒漠草原戈壁、砾质山坡及洪积扇地区。模式标本采自新疆博洛塔拉。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属中温超旱生牧草。在新疆,主要分布在博乐谷地,沿天山北坡山麓洪积扇由西向东分布,海拔600~1000米。所处的土壤为壤质、沙壤质的荒漠灰钙土和灰棕荒漠土。常组成单优势种群落,植株高度在良好的条件下可达50厘米以上,群落总盖度可达20%~30%,种类组成一般2~3种,有时多至18种。奇台县西部群落中有类短命和短命植物层片发育。在土壤砾质化加强时,常与超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群落。形成从属层片的小半灌木主要有小蓬(Nanolhyton erinaceum)、盐生假木贼(Anabasis salsa)、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无叶假木贼(A.Aphylla)等组成。群落盖度15%~25%。耐旱性强。有较长的主根,可达50厘米以上,
饲用价值
荒漠带重要的优良牧草。适口性较好,各种家畜都喜食,羊最喜食,牛和马在冬季喜食,骆驼仅偶尔采食。春季适口性尚可,补饲食盐可提高采食率。从晚春到开花期(7~8月)因有苦味,适口性差,家畜很少采食。秋季霜打后,芳香油消失,对各种家畜的适口性均有所提高,特别是绵羊和山羊喜食。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成分也相当丰富,是家畜秋季催肥抓膘的优质牧草。下雪后,各种家畜都乐意采食。冬季生殖枝上的叶片基本脱光,家畜只能采食枝条。但营养枝保留程度尚好,叶片也脱落少,羊和马扒雪采食低矮的营养枝和基部叶片。现已在天然草地进行补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态特征
地理分布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饲用价值
参考资料